泗水撈鼎(山東嘉祥畫像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東海蓬萊、瀛州三神山求神仙。班師回朝路過彭城時,想到當年秦昭王失落相水的那只鼎,于齋戒禱祠,命一千將士入泗水撈鼎,最終沒有能成功。
昆吾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史書記載,昆吾人善長制作陶器,后來又制作銅器,昆吾之刀相傳可以切玉。一直到周代,還把做銅器的官叫做昆吾。由于昆吾手工業(yè)發(fā)達,到夏代發(fā)展成為大國。古昆吾國即在今天的濮陽地帶。昆吾文化到蜚廉時達到了相當繁榮的髙度。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后所進行的一項重要作就是鑄造象征王權的青銅禮器——鼎。昆吾部族承擔了這一艱巨任務。為了選擇銅礦,昆吾部族的工匠們沐風雨冒寒暑,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動工前,昆吾部族進行了隆重的占卜祭祀儀式。鑄成的九個鼎上鐫刻著夏朝各方國的名稱、位置,以及九州山川美景、神靈怪異之物。歷史典籍上稱之為“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鼎的鑄成,標志著中原地區(qū)進入以建立國家為標志的文明時代的來臨。
九鼎經(jīng)過夏、商、周三代相傳,到秦時一只失落泗水,前后約2000年。文獻中記載了 “成王定鼎”、“楚子問鼎”、“秦齊求鼎”、“九鼎護國”、“泗水撈鼎”等故事。“泗水撈鼎”還成為漢代畫像磚藝術作品的主要題材之一。
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烹炊器,類似于今天的鍋,歹器時代為陶質,商周以后發(fā)展成為青銅器。其形制有盆形、鬲形、釜形、方形等幾個類型。鼎多用于王公貴族宴享、祭祀、朝聘、喪葬等場合。國君、諸侯、大夫用鼎的規(guī)制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所謂“鐘鳴鼎食”,是體現(xiàn)等級禮制的。后世也因此把天子所用九鼎視為王權的象征、傳國的寶器,以及天命和人心所歸的依據(jù)。九鼎制成后,成為傳國寶器、禮之重器,商滅夏,周滅商,首先奪取九鼎,藏于太廟所謂“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說的就是這一傳統(tǒng)。
周公平定管叔、蔡叔叛亂后,營建了洛邑(今洛陽市)并把九鼎遷到這里,以統(tǒng)治東去。今天的洛陽市有“定鼎路”。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在陸渾 (今天的嵩縣一帶)大破戎狄,兵臨洛陽,向周王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國軍隊。楚莊王向王孫滿問起九鼎之大小、 輕重,史稱“問鼎中原”。周定王時,秦國興兵索要九鼎。周王派顏率斡旋此事。顏率以把鼎送給齊國為條件向齊求救。解圍后,又想辦法謝絕了齊國的要求。公元前403年,九鼎震動,周王室朝野驚恐不安。王公貴族利用掌握國之重器九鼎和諸侯都想得到九鼎這一心理,為周王朝茍延殘喘而展開了艱難的外交活動。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與諸侯聯(lián)合抵御秦軍的進攻。秦進攻周王城,周王投降,獻城邑36座,人口3萬。周赧王憂憤交加而死。公元前255年,周貴族棄城向東逃亡,九鼎落入秦人之手。秦昭王攜帶九鼎向東攻城掠地,路過今山東泗水時,其中一鼎落入水中,剩下的八鼎被帶回秦國。
節(jié)選自:《華夏龍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全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