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00多年前,珍珠泉這處天下名泉就被載入了史籍。傳說自宋代開始,珍珠泉就有了號稱“安陽八大景”之一的“柏門珠沼”奇觀。千百年來,珍珠泉這處母親泉默默流淌著乳汁,養育了一代代子民,也成就了水冶鎮這一千年古鎮獨特的冶金文化。
珍珠泉五泉之一的馬蹄泉,擁有800平方米水面。它所屬的珍珠泉水系在水冶曾遭遇了兩處斷層巖,形成了天然蓄水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古鎮水源充足,為冶金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珍珠泉與歷代名人有著不解之緣。珍珠泉由少白泉、馬蹄泉、拔劍泉、狗刨泉(臥龍泉)、心字泉組成。其中,拔劍泉等3泉的名字來源和宋代名相韓琦有關。韓琦的老家就在現在的水冶鎮向陽居委會。據民間傳說,韓琦征伐西夏期間,途經水冶,他將劍從土里拔出后地上涌出泉水,該泉命名為拔劍泉,其寶馬踏出馬蹄泉。珍珠泉還留下了許多古碑刻和詩句,如明代詩人曹應秋就詠道:“為饒名勝跡,偶爾到仙游。出地聲如沸……”民國17年,馮玉祥將軍出資5000大洋用于珍珠泉的維修和建設,并把珍珠泉命名為“平民公園”。后人為紀念他,修建了馮公亭。該亭因戰亂被毀,而今只剩下一個基座。
千年滄桑珍珠泉,如今該泉還發揮著重要作用。1971年,珍珠泉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珍珠泉公園內種植著4棵上千年的古柏。其中兩棵古柏樹身合二為一,形成了著名的“柏門”。由于珍珠泉系上升泉群,泉內水珠如沸,在清澈見底的泉水中急劇上升,形成了“珠沼”的奇觀。柏門和珠沼合稱“柏門珠沼”。目前,在“安陽八大景”中,只有“柏門珠沼”和“善應松濤”還存在,其他的都被歷史的煙塵湮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