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史前文化
2012/4/1 9:20: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原的史前文化,時間久遠、內容豐富、領域廣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址53座,窯穴370座、陶窯13座,以及灰坑、墓葬、甕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別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出土的釀酒遺物,被美國人配方復制后,生產出來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轟動。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河南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發現不只一處,也不只是少數、若干處的幾件歷史遺存,而是連續的、有規模的歷史遺存。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于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關于“史前文化”
在歷史科學中,歷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歷史指有文獻記載的那部分人類歷史,史前史就是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史前史主要依據考古資料進行研究,其建立以丹麥學者湯姆遜以生產工具劃分的三期說為基礎,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后來學者們進一步把史前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因為有文字記錄以前的歷史就是“史前史”,中國在商王盤庚以前的歷史都應劃在史前史的范圍之內,所以西方史學家的某些著作至今還把商代當成中國的史前時期。但現在學者們傾向于把屬于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作為中國史前史的下線,認為二里頭文化的晚期已進入文明社會,此前的各種文化屬于中國的史前文化。
觸摸文化的童年
史前,一片迷朦的土地,一派神秘的時空。那里的天空該是何等的星光閃爍?廣袤的曠野上會是哪般的炊煙烽火?那時的先人在進行怎樣的刀耕火種?這里,考古與歷史專家們的描述與文物遺存的呈示,會讓我們感覺8000年前的風物正迎著我們撲面走來。
裴李崗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它是河南境內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遺址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區的河谷、盆地二級臺地上。其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已出現家畜飼養,并伴有采集及狩獵生產方式。裴李崗文化時期人們已開始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并有公共墓地。著名的遺址有舞陽賈湖遺址、新鄭唐戶遺址、長葛石固遺址、新密莪溝遺址等。
點評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研究員:賈湖遺址是目前已經科學發掘的典型裴李崗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和闡釋遠古時代中原古居民的社會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農產品加工,釀酒業等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出土的骨笛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測試,仍能演奏出《小白菜》等美妙的中國民樂,在世界上影響極大。
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其遺址廣泛分布在以豫西、晉南及關中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仰韶文化繼承和極大發展了裴李崗文化的內涵。典型遺址有鄭州大河村、鄧州八里崗、淅川下王崗、靈寶西坡、靈寶北陽平遺址群、安陽后岡、三門峽廟底溝、鄭州西山、濮陽西水坡遺址等。(原標題:史前文化:中華文化之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夏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