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二七紀念塔的歷史轉變
2012/3/16 14:43: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971年國慶節正式對外開放時都是贈票,沒幾天便開始5分錢一張票對外賣票了,那時每天平均參觀人數六七千,最高記錄是1.2萬人,他用“擁擠不動”來形容當年二七塔空前絕后的紅火年代。二七塔高63米,共14層(包括地宮),平面為并聯的兩個五角形,因稱雙塔。
當時的二七塔上不僅僅是二七大罷工展覽;它的二層是新華書店,三、四層才是二七大罷工展覽,六層是文具,七層當時賣糖煙酒,八層是郵電、銀行,9層放16毫米的小電影……展品展示1973年10月14日,在參觀了洛陽龍門石窟后,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于晚上八點半抵達鄭州火車站,時任鄭州市警備區副司令員、鄭州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的王輝在車站迎接總理。
20世紀70年代的夜鄭州,雖也是路燈高照、家家亮燈,但終究不如今天的燈火輝煌。總理坐在車上無語,只是偶爾會把視線轉移到車窗外,瀏覽一下鄭州的街景。在此之前,總理來過鄭州,對這座城市并不是完全陌生。車過二七廣場時,總理突然好奇地問王輝:“這是什么建筑,過去來鄭州時我怎么沒見過?”王輝回答:“是二七紀念塔。”總理接著問:“什么時候建的?”王輝說:“1971年。”路上總理沒有再詳細追問,但到了中州賓館的大廳,總理突然止步,想了想,然后對隨行人員說:“你們到二七塔看看,把情況了解了解。”大約半個月之后,當年最具權威的媒體之一《人民畫報》把“鄭州二七紀念塔”作了封面。這是二七塔建成后第一次以“政治明星”的氣宇亮相全國,據說這是周總理親自安排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蘇邊境形勢緊張,王輝率部調往內蒙古,從此離開了鄭州。展館前言離開鄭州多年后,有一次王輝從國外回來時買了一臺錄音機。他把這臺錄音機寄給二七塔第一任館長吳天平,叮囑她一定要把參加過二七大罷工的老鐵路工人的話錄下來作資料。1986年11月,二七紀念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5月,紀念塔更名為"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1992年后,二七塔周圍演繹了一場聞名全國的商戰,一個“亞細亞太陽”在二七塔東南方大放光芒。就是在那種濃烈的商戰氣氛中,一個賣音響的老板租下了二七塔一層的辦公室,二七塔的北門打開后成了這家專賣店的門面。幾年后一個高級官員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沒錢,我給!還不成嘛!”1993年4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為該館題寫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現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隸屬鄭州市文化局。1999年二七塔重新粉刷整修后,再也不許掛廣告、搞租賃賣東西了。
今天的二七塔有三層的基本陳列,是關于二七大罷工的圖片展,長年不換;其他是配合形勢的展覽,是臨時性的。二七紀念館曾被市政府及旅游局命名為鄭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相關歷史事件:“二·七大罷工”工會用章1923年2月7日,湖北督軍肖耀南借口調解工潮,誘騙工會代表到江岸工會會所“談判”,工會代表在去工會辦事處途中,遭到反動軍隊的槍擊,赤手空拳的工人糾察隊當場被打死30多人、打傷200多人。反動軍隊還闖進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被捕后,反動軍警把他綁在電線桿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復工。林祥謙高呼:“上工要總工會下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能上的!”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也慘遭殺害。慘案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鐵路工人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自由而奮斗。盡管反動軍閥到處捆綁工人,用恐怖手段強迫工人復工。但工人們堅持斗爭,在沒有得到總工會復工命令以前堅決不復工,各地工會也都拒絕單獨談判。罷工斗爭堅持到2月9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武漢工團聯合會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力量,準備將來進行更大的斗爭,于是忍痛下令復工,大罷工宣告結束。在這場斗爭中,京漢路各地工人死50余人,傷數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接著,各地軍閥也都對工人運動采取了高壓政策,全國第一次罷工高潮被迫暫時轉入低潮。二七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最勇猛的奮斗精神和最偉大的犧牲精神。
它以工人的頭顱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這次罷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反對軍閥;如何開展農民運動,結成工農聯盟。在罷工斗爭中面對荷槍實彈的軍閥,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殘酷的屠殺,這就為我黨提出了武裝斗爭問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共產黨人并沒有消沉,而是在積蓄更多的力量,準備進行更大的斗爭。(原標題:二七紀念塔的歷史轉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博銳管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