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民,黃河風景名勝區創建人,1989年離休,年過八旬,目前身兼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等職。
“開始摸不透訣竅,種的核桃樹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變成干柴棒” “塑像是裸體的,很多人覺得有辱國體,紛紛主張給‘母親’穿上衣服”
黃河之濱,邙山腳下,黃河風景名勝區,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人來這里尋根問祖。這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真正建立起來的景區,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晚報記者 來從嚴/文 馬健/圖
走馬上任的故事
“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我仍然接受批斗”
時隔30年,回憶起當初的一幕,王仁民依然記憶猶新。1971年6月13日,他和12位同志作為審查對象被“流放”到黃河岸邊的邙山,參與興建邙山提灌站。1978年10月,是王仁民最難忘的月份。在這個月里,他接受了生平最后一次批斗。
“當時批斗我不夠一個共產黨員的資格,但批來批去,適得其反,最后,我被宣布成為邙山提灌站的負責人,當上了書記兼主任,全面主持工作。這是我沒有想到的。”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提出要把工作的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一個特大喜訊。”王仁民對未來充滿自信。
綠化荒山的故事 邙山當時“兔子來了無草吃,鳥兒來了無樹落”
上世紀70年代的邙山被稱為“鄭州的西伯利亞”,《人民日報》在報道時說“兔子來了無草吃,鳥兒來了無樹落”。在這種環境中,王仁民開始帶人綠化荒山。
剛開始摸不透種樹訣竅,辛苦一年種下的幾萬棵樹都枯死了。“我們買來十幾萬棵核桃樹苗,滿山遍野栽上。結果,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變成干柴棒。”
困難沒有嚇倒王仁民,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他逐漸掌握了邙山種樹的規律。當200多個品種、40多萬株樹木完全覆蓋荒山時,黃河邊這塊近17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嶺穿上了“綠衣裳”。
1981年4月22日,市政府正式下文,命名了鄭州黃河游覽區。今天,這里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已建成五龍峰、岳山寺、駱駝嶺等三大景區近40處景點,每年吸引來百萬中外游客。
建“母親”塑像的故事 “‘母親’要不要穿衣服,爭論十分激烈”
1979年,王仁民想在景區做一個雕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人民公園雕塑展覽室內發現一尊雕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懷抱一個嬰兒。“母親象征偉大的黃河,嬰兒象征中華民族,黃河在哺育中華民族,在黃河岸邊用這個寓意塑像效果一定好。”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尊雕塑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時這個塑像是裸體的,剛剛改革開放,人們思想開放程度遠遠不夠,很多人覺得有辱國體,紛紛主張給‘母親’穿上衣服。”王仁民說,“但是,當時的北京機場在候機樓擺放裸體像,全國吹進了一陣西洋風,因此我們要給‘母親’穿衣服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贊成的、反對的意見鋪天蓋地而來。”
省、市文聯、作協、美協及大學教授50余人開會論證“‘母親’塑像要不要穿衣服的問題”,爭論十分激烈,最終選擇了“穿衣服”。但作者又不干了,堅決反對。“我費了老大勁兒,才說服作者接受‘穿衣服’的觀點。”
經過反復論證,“母親”頭著魏發、身穿唐服,而魏唐都是中國文化的興盛時期,體現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特征。塑像建成后的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天氣預報時,河南的象征便是這尊塑像。
塑炎黃二帝像的故事
“爭論的焦點就是炎黃二帝到底是人還是神”
1987年,黃河游覽區頗具規模,但王仁民心中一直有個缺憾——孕育華夏的黃河文明與黃河文化,是否能用一種更震撼的表達方式?
一次,王仁民到鄭州市群藝館找雕塑家吳樹華,見到了兩尊威武莊嚴、神韻非凡的頭像。“一瞬間,我找到了心中困惑已久的答案——在黃河岸邊為炎黃二帝塑像。”
“首先的問題就是要解決炎黃二帝形象問題。這個問題當時引起了頗大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炎黃二帝到底是人還是神?”
“在最初的幾次討論中,寶雞市委宣傳部一位領導用大量的歷史和遺跡證實,炎帝是牛頭人身、黃帝是龍頭蛇身。并堅持稱這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篡改的。他還拿出了唐三彩上的炎黃二帝牛頭蛇身的圖騰照片,來說服大家接受他的觀點。”受此影響,鄭州的專家也有人同意這個觀點,并拿出了樣稿。
“人畢竟是人,不是神。”盡管存在激烈的爭論,但王仁民頂住壓力,最終,炎黃二帝巨塑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但是,建造炎黃二帝頭像進程并不順利。1991年奠基后,由于資金問題,工程一拖再拖。“那時我就像一個化緣的和尚,見人都尋求資金支持。”王仁民回憶說,一直到2007年4月17日,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典禮在黃河風景名勝區舉行,他的心愿方算完成。
回望感言
王仁民:數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黃河上下留下這么多可歌可頌的業績,我們這一代人怎么可以讓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中斷?正是有這種民族責任感、緊迫感、榮譽感,才促使我下決心創建黃河游覽區,繼而又倡議興建炎黃二帝巨塑。
專家點評
王仁民自改革開放初期直到現在,都在忙一件事情,就是以炎黃文化為核心打造黃河風景名勝區。鍥而不舍的他,將昔日一個提灌站變成一個國家4A級景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的旅游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在國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以鄭汴洛三點一線為代表的河南旅游的興起其實叫賣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之旅。(原標題:聽王仁民講創建黃河風景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