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得善終的功臣:漢初三杰張良為何力拔頭籌?(2)

2012/3/30 17:18:09 點擊數: 【字體:


得善終的功臣:漢初三杰張良為何力拔頭籌?(2)

      
    因為,分封六國后人以爭取民心,第一個實踐者是項梁,項梁扶立起來的是楚國后人熊心,熊心被命名為楚懷王。項梁死后,楚懷王熊心認為自己終于熬到了出頭之日,他橫下一條心,搞了幾個大動作,給項羽下了不少絆子,直接成為了項羽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項羽大封天下之后,冒著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風險,派人謀殺了楚懷王。從此之后,這件事情就成了項羽本身的一個把柄,一直被對手揪來揪去。作為一個做事縝密的人,張良對于剛剛過去的這段往事一定不會陌生,也不應該陌生。既有前車之鑒,張良阻止劉邦分封六國后人就顯得十分自然。因此,阻止分封只是正常人的正常思路,說此舉顯示了張良的雄才大略,似乎有些言過其實。
      
    劉邦對于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張良的這些重大貢獻中,既沒有顯示出“運籌帷幄”之勢,也和所謂的“決勝千里之外”有些驢唇不對馬嘴。那么,張良介入過具體的戰略或者戰術嗎?如果介入過,他有過輝煌的戰績嗎?張良的人生歷程中,到底有沒有過“決勝千里之外”的人生傳奇呢?
      
    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時,張良最初的計劃也是單干,他試圖組建自己的武裝。但是,令人汗顏的是,張良大張旗鼓地吆喝了很長時間,也只忽悠來一百多人。如此勢單力薄,顯然干不成什么大事,張良只好罷手,決定投奔更大的山頭。這就是“神人”張良出道之時的尷尬經歷。張良起兵不成,就投奔了項梁。在項梁的麾下,張良做了一件得意的事情,那就是成功地說服項梁封韓國的后裔韓成為王。此事張良居功至偉,因此,張良被韓王成封為申徒(申徒約略相當于諸侯國的相,只是張良管理的事情更多)。不僅如此,張良還從項梁那里要來了一千多名士兵,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在從前韓國的領地作戰。
     
    項梁為什么對張良如此慷慨,不僅言聽計從,而且還給兵給糧?這也許出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張良的祖上曾經連續五代做韓國的相,而項梁的祖上則世世為楚將,二人同是名門之后,相互之間自然易于溝通;第二,張良在當時是個傳奇人物,他曾在博浪沙用大鐵椎襲擊過秦始皇。張良是韓王的申徒,對部隊有絕對的指揮權,他的戰場處女秀,戰績如何呢?
    
    《史記》是這樣說的:“與韓王將千余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很明顯,司馬遷寫得很含蓄,說白了就是,張良和韓王帶領自己的部隊,有時候能攻下幾個城,可是秦兵總是很快就又奪去了。既然總是被秦兵給奪去,那就注定張良他們永遠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沒有根據地,只好打游擊,所以“往來游兵潁川”。說打游擊戰,顯然是司馬遷給張良留足了面子,其實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張良根本沒能占領任何一座城池,沒能開辟出來一塊像樣的根據地,所以只好四處打游擊。這就是張良作為獨立軍事指揮官的全部業績,這就是自稱圯上老人在傳弟子,自稱擁有傳奇兵法的神人張良的全部業績。這份業績只能用三個詞來形容:慘淡經營、不堪回首、不值一提。現在問題就出來了,作為政治家,張良也沒有多少獨立思考;作為軍事家,張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劉邦為什么要把張良認定為漢初三杰的第一名呢?劉邦是心肌缺血還是大腦進水?
 
    顯然都不是,劉邦大事小事都聰明,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幾乎沒有一時糊涂的記錄。那么,對于劉邦來說,張良的存在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張良的功勛到底又在哪里呢?張良的存在對于劉邦有什么特殊意義呢?這要從張良的身份說起。張良的身份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顯赫貴族+“職業革命家”。張良是韓國顯赫的貴族,他們家曾連坐韓國五代相位,因此,張良不是“官二代”,而是“官六代”。這一身份,秦末義軍將領中無人可以比肩。只是張良時運不濟,尚未來得及做官,韓國就被秦國給滅了。國沒有了,張良就沒有了家,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國破家亡”吧。因此,張良心里充滿了國仇家恨,張良的敵人就是秦王嬴政!張良發誓要把仇恨化為行動。張良說到做到。他的弟弟死了,他不按規定的禮節、規定的標準厚葬,而是將弟弟草草掩埋,省下錢來暗中反抗暴秦。國家已亡,張良知道用常規的手段已經很難再和秦國對抗,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未果,張良深受啟發。通過努力,他找到了一個大力士,他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向巡游天下的秦始皇發起了致命一擊。遺憾的是,張良他們擲過去的一百二十斤大鐵錘僅僅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僥幸死里逃生的秦始皇在全國開始了大規模搜捕,張良從此就成為了傳說。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斷然出手和項羽、劉邦相比,也許更能看出張良的獨特之處:項羽見到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見秦始皇,說:“大丈夫當如此!”張良見秦始皇,則什么也不說,直接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擲了過去。在張良飛翔的大鐵錘面前,項羽和劉邦難道不應該慚愧一下嗎?
     
    “博浪沙刺秦王”發生在公元前218年,此時距離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還有九年。九年的跨度足以說明張良激進的精神和熱情。因此,張良是一個走在了時代前列的“職業革命家”,是被朝廷記錄在案并且唯一健在的“職業革命家”。張良的身份直接和兩個字相連:“貴”和“紅”。而這兩個字,又必然使張良成為秦末一道獨特風景線。在當時的歷史場景中,張良無疑就是秦末的良心,是秦末大起義的元老級人物,更是秦末大起義的標志性人物,而對于這樣的“職業革命家”,秦末起義陣營中的所有人等都注定了必須保持敬意。如此良好的個人信用,如此卓越的斗爭經歷,必然讓張良的每一句話都具有了無可爭議的說服力。張良都說了什么話呢?張良說過并且在很多場合大說特說過至關重要的一句話:“沛公殆天授也。”這句話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就是:“沛公劉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吧!”雖然這是虛擬語氣,其實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卻十分肯定——沛公劉邦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
      
    當然,細心的張良沒有忘記為自己的這句話提供了論據。他聲稱自己深諳一部兵書的精髓,他經常向別人講述兵書的理論,但沒有人能聽得懂,更沒人能洞悉其中的奧秘。可劉邦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悟性良好、智商超群,能在瞬間領會兵法的妙處,并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因此,劉邦是上天派到人間的。這是一句非同小可的話,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有效地神話了劉邦,而發出這一聲音的是德高望重的“職業革命家”張良。劉邦是一個平民英雄,早年的劉邦就是一個“好酒及色”的不良男人,所以他需要一個光環,否則很難服眾。在此之前,劉邦一直在做著類似的努力。譬如,他通過父親的口,對外宣揚自己是人神雜交,是蛟龍的兒子,堪稱轉基因品種;他還通過妻子呂后的口,對外宣傳自己有王氣。說從前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就經常派人明察暗訪。為使自己的王氣不被發現,每當此時,劉邦就遠遠地躲起來,但呂后總能毫不費力地找到劉邦,因為呂后具備特異功能,能在暗夜發現王氣四溢的丈夫;有時,劉邦自己也會親自上陣,掀開衣服,炫耀自己大腿上的七十六顆黑痣,說這就是龍的象征。至此,說劉邦是神不是人的,都是劉邦家人或者劉邦本人。這時,秦末漢初最著名的“職業革命家”張良出現了,他四處對別人講,劉邦的確是神人啊!這就等于從第三者那里驗證了劉邦的話、劉邦老婆的話、劉邦父親的話統統都是真的,絕不忽悠!劉邦怎么會不感恩戴德?更何況說這話的人是資深的“職業革命家”張良同志!
 
    在秦末那樣特殊的背景下,出身貧寒的劉邦要想走得更遠,的的確確需要外界的神話和包裝。為什么?因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貴族出身的皇帝,既無顯赫的家世,又無超人的才能,反而還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好吃懶做、貪財好色、吹牛說謊……因此,在劉邦最需要謊言的時候,張良貢獻了自己善意而且高質量的謊言。一旦劉邦被扶上神壇,那么劉邦所有的缺點都將被原諒,劉邦所有的套都將被解開,他既然是龍的兒子,那他的一切缺點也就成了個人魅力的體現。張良的這份情,劉邦一輩子能還得完嗎?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你張良既然自稱擁有一部神秘莫測的兵書,那你的這部兵書又從何而來?
      
    張良說,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早年刺秦王失敗之后,苦悶而憂郁的他,經常孤獨地徘徊在下邳的一座破橋上。某天傍晚,他和一個仙風道骨的老者不期而遇。那老者也許是閑來無事吧,只見他故意把自己的舊鞋甩到橋下,然后挑釁似的對張良說:“小子,去撿鞋!”張良強壓怒火,幫老者把鞋子撿了回來。誰知老者得寸進尺地說:“幫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再替他穿上吧。老人伸出腳來,看著張良乖乖地給自己穿鞋,滿足的表情在臉上流露出來。最后老人含笑離去,把一個張口結舌的張良晾在了橋上。不久,老者卻又驀然返回,很突兀地說道:“你是個好孩子,看你還有些前途。五天以后的拂曉,來這里見我。”
      
    五天之后,曙色初現,急匆匆趕到的張良,發現那老者已先行來到。還沒站穩,他就聽到了老者的不滿:“和老人約會你居然好意思遲到!五天以后再來吧!”又是五天之后,盡管起了個大早,但張良遲到依舊,老人依然是那句話:“五天之后再來吧!”這次張良學乖了,他披星戴月趕到橋上,還好,總算早來了一次。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如同地下黨接頭。這次老者終于露出了笑容,在暗淡的星光之下,老者如同變戲法一樣拿出了一部書:“這部書是奇書,掌握其要領,完全可以當帝王的老師。我料定你十年以后就會有大的發展。小伙子,好自為之吧!”最后,老人又補充道:“十三年后,別忘了到濟北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在和老人闊別十三年之后,機緣巧合,張良果然因公事來到了濟北。那時他正跟隨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濟北的谷城山,他意有所感,心內惆悵不已,十三年前的云煙往事突然涌上心頭。他放眼四顧,果然見到谷城山下的那塊醒目的黃石,他不管不顧地奔向黃石,畢恭畢敬地將黃石取回,從此奉若至寶、須臾不離。后來他去世之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黃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后人為這個故事取名“圯上敬履”,所謂“圯上”,就是“橋上”,那老者也因此被稱為“圯上老人”。就這樣,張良和黃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場事先策劃好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是個連環套,因為張良得到了圯上老人的指點,所以他有一部神奇的兵書,因為他有了這樣一部兵書,所以他測試出來劉邦是神人。一段圯上老人的故事,不僅神話了張良,同時也神話了劉邦。
     
    “圯上敬履”的故事,是張良智商和情商明顯高于韓信和蕭何的具體表現。圯上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后,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一塊黃石作為物證,以此來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雖然這是張良缺乏自信的表現,但這塊黃石卻巧妙地補足了張良所編造的黃石老人傳說的缺憾。這塊石頭的出現,為張良提供了物證,同時也幫張良完成了自我神化。因而,張良不是作戰高手,也不是管理高手,卻是炒作高手、幕后高手。他在自我神化的同時,不動聲色地完成了神話劉邦的歷史性任務。而只有劉邦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奉天承運的領袖之后,大漢王朝才算真正立了起來。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張良所發揮出來的作用,的確要勝過十萬精兵。也因此,劉邦才會毫不猶豫地將張良評定為“漢初三杰”的第一名,也因此,劉邦終其一生對張良都畢恭畢敬,行禮如儀。司馬遷曾說他看到過張良的畫像,貌如美女,令他大為意外。殊不知,不僅外貌,張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樣縝密。看來那句俗話說得好啊:男人女相,富貴之本!
  
    附
    
    圯上敬履(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司馬遷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原標題:得善終的功臣:漢初三杰張良為何力拔頭籌?(2))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軍事頻道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