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那么,雍齒和劉邦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這倆人的矛盾源自豐邑失守那會兒。秦末大起義之初,每支義軍都同時面對著兩股力量,一是秦軍,二是其他義軍。秦軍是天敵,而義軍之間同樣存在著弱肉強食之勢。
劉邦坐上沛公之位時,手下也就“二三千人”,他第一個進攻目標即是沛縣附近的胡陵、方與兩個縣,豐邑為大本營。秦二世二年,沛縣所屬的秦泗川郡郡監出兵豐邑,將劉邦軍隊包圍了整整兩天。劉邦親自出戰,打敗秦軍,而后命雍齒駐守豐邑,自己率兵到達薛郡。劉邦連續打了兩個勝仗,順利到達方與縣,并在薛地斬殺了泗川郡守。但他沒想到,此刻大本營豐邑卻陷入了危機,這場危機便是與雍齒有關。
陳勝起兵稱王后,派魏人周巿去到魏地發動起義。在周巿的游說下,魏地義軍紛紛起兵,形成全線反秦的格局。魏人要求立周巿為魏王,周巿堅決不接受,而是堅持立魏王宗族后裔魏咎做魏王。周巿為了占取更多的土地,力勸駐守豐邑的雍齒背叛劉邦投靠魏王。周巿的說辭是,豐邑乃原魏國的遷徙之地,理應歸屬于魏國。如果雍齒降魏,魏王承諾封其為侯,繼續駐守豐邑;若是不降,魏軍將對豐邑施行屠城。這雍齒原來就對劉邦不認可,至于個中緣由,史料未有提及,我們也不便妄加揣測。總之,面對魏國的誘降,雍齒最終叛變,選擇為魏國駐守豐邑。大本營失守,這對剛剛步入正軌的劉家軍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劉邦隨即率兵反攻豐邑,但卻怎么打也不下來。劉邦為此害了一場大病,只好暫時停止作戰,回沛縣養病。這是一攻豐邑。
劉邦不僅怨恨雍齒的背叛,還恨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收復這塊失地,于是就想投奔剛剛被擁立的楚王景駒,借兵攻城。無奈,秦國的章邯軍團沒等劉邦借到兵就殺了過來。毫無疑問劉邦吃了敗仗,駐扎在留地。又經過三天激戰,劉邦打下了碭郡,收編了碭郡五六千人馬,實力大增,于是轉身再攻豐邑,不幸的是劉邦又遭遇了失利。這是二攻豐邑。
兩度受挫,劉邦紅了眼,心情也變得更加著急,聽說項梁在薛地駐守,便決定投奔他。項梁給劉邦開出了很厚道的待遇,并支援他五千兵力,十員五大夫將。有了項梁軍隊的鼎力支持,劉邦第三次攻打豐邑,總算如愿以償,順利拿下,而戰敗的雍齒被迫逃往魏國。
雍齒后來怎么又跟了劉邦,史書里沒有記載,不過他的這次叛變,必定給劉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劉邦一方面從骨子里怨恨雍齒,另一方面也欣賞雍齒的軍事才能。這件事劉邦集團人所共知。
張良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深諳人情世故。勸說劉邦封雍齒的目的是應急,其中少不了厚待雍齒的意思,至少客觀效果的確如此。對雍齒的痛恨,劉邦自己也承認,之所以不殺雍齒是念著他功勞大,殺之必失人心軍心。張良這次勸封大大改善了眾人對皇上的印象,對劉邦來說顯然是一件幸事。由此可見,張良勸封雍齒,實則具備兩大功效:一是安定功臣之心,二是提高劉邦的美譽度。(原標題:聰明人張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