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塔與禹王臺
2012/3/30 10:04: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這次繁塔、禹王臺風景區建設主要項目包括繁臺天清寺的恢復、二程書院的重建、禹王臺水系的恢復,宋詞園、紫薇園的新建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等,工程巨大。但令人特別感到欣慰的是這個項目指揮部副指揮長、市政協副主席陳傳智與記者的談話:“繁塔——禹王臺風景區項目建設,不僅是旅游開發,更是民生項目。”他說,“在這個項目的開發建設中,市委、市政府將民生擺在重要位置,想辦法拿出土地,集中建設安置房,將有效改善這一地區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拆遷居民的居住及生活質量……”
繁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王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景點相距咫尺,直線距離僅150米,但一來地處偏僻,二來景點附近人煙稠密,屋舍相連,交通不便,故游客稀少。21世紀以后,媒體上曾多次出現繁塔、禹王臺聯合開發的喜訊,但都只聽鑼鼓響,不見人出來。在做大、做強河南省、開封市旅游業進一步向前發展的目標下,經過不斷努力,日前欣聞繁塔——禹王臺風景區開發建設項目已經正式批準,拆遷建設范圍也已確定。看來,繁塔、禹王臺“珠聯璧合”真的要開始了。它的建設,將對激活我市南部旅游線路、完善我市旅游網絡發揮重大作用,亦將受到廣大市民和游客的稱贊和歡迎。
北宋時的天清寺和繁塔
今天的繁塔矗立在被眾多民房包圍的一個小院之中。但它原來的規模并非如此,塔既高大,并且建在皇家寺院——天清寺之中。
天清寺創建于五代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落成之日恰逢世宗誕辰——天清節,故名天清寺。北宋時期它與當時的大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并稱為京都四大名寺。據北宋王瓘著的《北道刊誤志》記載:宋開寶年間(968年~976年)增修天清寺前樓和白云閣,同時興建天清寺塔(興慈塔),即今唯一存在的這座繁塔。寺東北還建一座書院——明道書院,它是宋代開封最早的書院。因程顥、程頤曾在此講學,故又稱“二程書院”。還因為書院附近有一眼“玉泉”古井,故又稱玉泉書院。
繁塔的具體開工時間史無記載。1984年在該塔地宮的《塔銘》中,才弄清開始建塔的確切時間為開寶七年(974年)。但繁塔的修建資金全靠募化和百姓捐助,故直至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方竣工,時間長達16年。按始建時間計算,它是開封修建最早的塔。
繁塔原為六角九層空心樓閣仿木結構的磚塔。每層重檐,均由五鋪作斗拱承托,下檐頂部有臥磚疊澀收進,無覆瓦,上檐頂部為平臺,繁塔底層面積達500平方米,塔壁厚而空。各層塔室互不相通,從現存的三層看,底層由北門入塔,有石磴繞內壁盤旋而升,直達第三層;到第二層卻要從石磴道轉出塔外沿外壁而入,這在全國的磚塔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繁塔九層原高240尺,按今日計算,高73米,比開封鐵塔高17.92米,所以開封民諺:“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抵繁塔腰”是有其一定根據的。還應該提到的是繁塔是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磚砌建的,每磚約一尺見方,一磚一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準提、十二臂觀音、羅漢等108種7000余尊佛像(下三層),且相貌各異。二層塔室新發現的20尊樂伎磚,也是菩薩裝束,身披瓔珞,以不同的姿態演奏著簫、笛、笙、鈸、琵琶、羯鼓等20件13種樂器,為研究宋代音樂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這些佛像磚不僅造型優美,且工藝精良,連菩薩寶冠上的化佛,雖小如瓜子,也毛發畢現、細致入微,充分顯示出宋代雕刻模制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繁塔內還現存有珍貴碑刻178方。金末元初,繁塔遭受雷擊,毀掉了頂上兩層。
元末,天清寺毀于戰火,僅余禿頂的七層繁塔。
明、清時期的天清寺和繁塔
明初,在原天清寺的廢墟上,重建了3個不同教派的寺院:南邊的叫國相寺,系僧勝安所建,是以做佛事為主的瑜伽僧,僧衣淺褐色;中間部分仍叫天清寺,以講經說法為主,僧衣白色;北邊的叫白云寺,以靜坐參禪為主,禪僧衣深褐色。稍后,二程書院也得以恢復。根據明《如夢錄》的說法,寺中尚建有中山武寧王祠,內祀徐達、常遇春、李善長、沐英、劉基、馮勝等明代將領靈位。
明永樂年間有人密告周王圖謀不軌,永樂帝朱棣軟禁周王朱■于北京,開封周王府銀安殿及繁塔受到株連,被“鏟王氣”,“一塔七級去其四,止遺三級”。民間傳說,早在朱棣之前,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至開封,拆毀周王府銀安殿、唱更樓,并削繁塔四級。
明末,國相寺、天清寺、白云寺、二程書院皆毀于水,又只剩下了個三層高的繁塔。
清代,桂山和尚募資重修天清寺,創草殿三楹以奉香火;順治六年(1649年)募方公修塔前寺,建后殿、中殿及開堂放參處。康熙七年(1668年)桂山又募巡撫張公自德,修繁塔寺山門、鐘鼓樓、韋馱殿、伽藍殿、觀音文殊配殿。并在繁塔殘頂中央增建了一座5米高的七層實心小塔,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造型獨特的繁塔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守道張思明恢復二程書院。可惜的是,這一切建筑、設施,除了繁塔之外,清末再度化為烏有。民國以至解放以后,原天清寺一帶,見縫插針,到處都蓋起了房屋,甚至繁塔里都住進了人。繁塔雖于1986年得以重新開放,但有塔無寺,且處在民房包圍之中,備受冷落,自在意料之中。
禹王臺的變遷和存在
禹王臺的歷史盡管比天清寺早了1500多年,盡管它在歷史長河中也有變化,但由于它一直存在,人們對它的了解和認識,還是比天清寺多得多。它最早的名稱是吹臺,因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為晉平公演奏而得名;漢梁孝王劉武在此筑園,這里成為梁園的一部分;唐宣武軍在此練兵,稱“講武臺”;北宋時臺上建二姑祠,又稱二姑臺;明代時在臺上修禹王廟,方得名禹王臺。現在的禹王廟是清康熙和同治年間重修的,故具有明顯的清代風格。臺上還建有三賢祠、水德祠、御書樓、御碑亭等建筑。園內還有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時的二七樓(亦稱紅樓),河南大學農學院的教授講師宿舍等近現代建筑。
圍繞禹王臺(古吹臺)的一道人工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開挖的,因渠內廣植蓮花,故稱蓮花池。臺前兩橋,左曰“畔煙”,右曰“鋤云”。臺后蓮花池南北兩岸建有“水榭”,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1958年在兩榭之間架起了一座四亭橋,把二者連在了一起。登臺四望,“蒼松翠柏,亭閣半藏,柳陰槐下,綠水潺潺,水榭板橋,高低相錯,環境幽雅,猶如畫圖”。但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環境,這些年來卻吸引不來多少游客,是“酒香巷子深”,還是其他什么原因?頗令人費解。不過蓮花池中缺水,很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沒有水,景點就少了靈氣、秀氣。再好的勝跡,再好的環境,也讓人減了興致。只有有了水,水中有花草,花草中有鳥禽,這景活了,園也就活了。
寄繁塔——禹王臺風景區建設以厚望
“繁臺春色”、“梁園雪霽”是歷史上汴京八景對繁塔、禹王臺兩個景點景色贊美的代名詞,但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一種資源,只有經過整合,特別是使用許多現代化手段的改造或改進,才能轉化為旅游資源,繁塔——禹王臺風景區的建設正是這種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化,它對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加速旅游強市進度都具有重要意義,全市人民寄以厚望,期待著它的早日實現。
這次繁塔、禹王臺風景區建設主要項目包括繁臺天清寺的恢復、二程書院的重建、禹王臺水系的恢復,宋詞園、紫薇園的新建以及其他附屬工程等,工程巨大。但令人特別感到欣慰的是這個項目指揮部副指揮長、市政協副主席陳傳智與記者的談話:“繁塔——禹王臺風景區項目建設,不僅是旅游開發,更是民生項目。”他說,“在這個項目的開發建設中,市委、市政府將民生擺在重要位置,想辦法拿出土地,集中建設安置房,將有效改善這一地區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拆遷居民的居住及生活質量……”
多年來的事實證明:每一個建設項目的實施,拆遷工作非常重要,更是項目成敗的關鍵。有些建設項目曠日持久不能動工,往往都在于拆遷工作的阻礙。這次繁塔——禹王臺風景區拆遷范圍較大(拆遷房屋總建筑面積64232平方米),其中存在的難點可想而知。但這個工程是公益性項目,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依法拆遷、公開透明、市場評估、合理補償、接受監督的原則下一定能夠得到眾多拆遷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工程能夠順利進行,早日完成。用歷史眼光看這項工程,它的建設不僅利在當代,而且功在千秋。
幾點希望
一、天清寺、功德園、二程書院重建以及禹王臺園內水系恢復,宋祠園、紫薇園的新建,一定要本著百年大計、精益求精的原則,做成精品工程。
二、禹王臺公園內一些景點,如水德祠、岣嶁碑、御書樓等過于簡陋,應借機改進,乘勢而上,擴大影響,發揮其最大潛能。
三、對園內及拆遷范圍內原來的一些有影響的近、現代民國建筑,如禹王臺公園內的二七樓及公園西墻外(原在墻內)的7幢河南大學農學院教授講師宿舍作適當保護,并加以開發利用。
我們完全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一個占地面積達39.5公頃的新的繁塔——禹王臺風景區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開封人民和來汴游客面前,我們盼望著、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原標題:繁塔與禹王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