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鐵塔與繁塔》
2012/3/30 15:25: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鐵塔是開封城的標記,它像一個巨人聳立在豫西平原上。開封鐵塔建造于北宋黃佑元年,即公元1049年,位于當年著名的開寶寺內,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歷代戰亂和黃河多次沖淹,開寶巨剎如同當年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但是每當人們登鐵塔觀行云的時候,就會激起對昔日開寶寺盛景的遐想!
采訪:開封市鐵塔公園副主任 李漫
“聽老人們說開寶寺塔前身是一座木塔,后來被雷火擊焚,擊焚以后又建的鐵塔。鐵塔它遠看從外表來看它是用褐色的琉璃做成的,遠看像是鐵色,所以我們又稱其為鐵塔。”
鐵塔最初的名字,稱為靈感塔。它曾于公元1044年被所謂“天火”焚毀,宋仁宗便派人將塔基掩埋的佛舍利掘出,迎入宮中供奉,隨后又送還開寶寺。傳言佛舍利在內廷時,曾發光顯靈。于是潛心于“神道設教”的仁宗趙禎又想重建靈感塔。因曠日勞民,耗資巨富,這次重建靈感塔,圍繞著建與不建的問題,一時引起一場激烈的爭論。朝堂上云涌浪卷。畢竟是臣下投反對票的太多,仁宗只好息事寧人,暫緩建塔。但是,爭論畢竟是爭論,皇帝一心想建塔,到底是誰也阻擋不住。“仁宗皇 元年,詔重建靈感塔藏舍利”。靈感塔的重建,就這樣隨著這封詔書的頒布正式施工了。此塔仍為八角十三層。考慮到木塔很容易遭雷擊火焚,而改用琉璃面磚建造。真是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就在距靈感木塔失火40年之后,開寶寺又遭雷擊起了大火。當時北宋朝廷正在那里舉行科舉考試,連主考官也差點丟了性命。而琉璃面磚結構的鐵塔卻依舊巍然不動!
采訪:鐵塔公園工作人員 高巖
“傳說中鐵塔是建立在一座移山之上的.因為移山中間有一座海眼。這個海眼傳說是與大海相通的,因為有一個商人曾經在此打水,打水以后呢這個水桶漂走了,然后他在航海的時候,就在海中發現了這支水桶。因此這個海眼是與大海相通的。又因為在有時候這個海眼經常冒出苦水,對開封人民非常不利,經常飽受水患之苦。人們都在苦思冥想,想出一個計策把這個海眼給堵住,但是怎么也想不出來。后來有一個老人拿著一個小塔的模型在街上叫賣,說“賣塔了,賣塔了”于是人們就發現這個塔可以鎮住海眼。于是采用造塔的方式來鎮住這座海眼,其實鐵塔是為了供奉釋迦牟尼的舍利子而建的。”
歷經天災人禍的鐵塔依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曾有詩人形容它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但是開封民謠卻唱道:“鐵塔高,鐵塔高,鐵塔不到繁塔腰”。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開封古剎眾多,古塔也自然很多,而能與鐵塔齊名合稱開封雙塔的,那就是繁塔了。
采訪:開封市歷史學會理事 邵伯奇
“繁塔它是建于北宋開寶七年,就是公元974年,它建立在開封的東南角,建立在繁臺之上。因為附近都是繁姓人家,所以就叫繁塔。由于建在天慶寺內,所以又叫天慶寺塔。”
繁塔,是官倡民助的產物,這一工程延續了幾十年,捐助人的政治身份上至太師,刺史文武官員,下至僧民弟子,直到種菜的、賣醋的普通百姓;反映出北宋初期人心思定,渴望統一的愿望。
采訪:開封市歷史學會理事 邵伯奇
“這個塔它建造的時候73米,相當高了。到了宋末,又是元代,由于戰爭,此塔懼廢了?赡苁抢纂姷脑,9層剩了7層。到了明代,因為明初朱元璋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發現了驚案之疑,害怕他的弟弟,開封的周王朱肅勢力太大,要造反,王氣太重就削四留三,七級變成了現在的三級。清初康熙年間,又在繁塔的頂上修造了一個小的塔,六層,合起來也是九層。就形成了現在的一個非常怪異的繁塔現狀,遠遠的看去就像一個坐地的銅鐘。”
繁塔是當年登高四望,飽覽大宋京都繁華美景的首選之地。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曾懷著極大的興趣至繁塔玩賞,當他面對高聳入云的巨塔,終因力不從心,未能登臨。他在詩中寫到:“復想下時險,喘吁頭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窺云煙”?梢姰斈攴彼,繁臺四周風光之美也是遠近皆知。宋代詩人石曼卿曾寫詩贊道:“臺高地迥出半天,了見皇都十里春”。如此絕妙的景色被人們譽為“繁臺春色”,使其成為汴京八景之一。作為開封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筑,繁塔還將屹立在古城開封的土地上,看云起云落,閱人世滄桑。(原標題:[開封]《鐵塔與繁塔》)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走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