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中間,近千年來一直傳頌著“楊家將”的故事,“楊家將”成為千百年來勇敢、正義、無敵、無私、無邪的象征。他們義薄云天,勇赴國難;他們效命沙場,視死如歸;他們捍衛國家,保境安民,英雄業績,至今廣為流傳。“楊家將”的領軍人,名爍千古的無敵將軍楊業,已成為民族之楷模,彪炳青史,他的精神將與山河永存。
楊業,初名重貴、后名繼業,生年不詳,卒于雍熙三年(986年)。祖籍北宋麟州新泰(今陜西神木),后遷居太原,故史稱其并州太原人。楊業之先祖世居麟州,為當地豪強。其父楊弘信,又稱楊信,曾為后漢麟州刺史。后漢大將郭威代后漢而立建后周,后漢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劉崇,不用周命,在太原自建北漢政權。同時,楊弘信將年近20的楊業送往北漢國都太原,做了劉崇之子劉鈞的養子,改名劉繼業。自此楊業步入終生征戰的軍旅生涯。
史稱楊業少年之時,為人豪爽不拘,擅長騎射,喜好狩獵,每次狩獵,所獲頗豐。他常與同伴和隨從說:“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耳。”到太原后,驍勇機敏的楊業很快受到北漢皇帝的青睞,委其重任,率軍駐節代州,防御契丹南擾。這一時期楊業常帶軍與契丹作戰,每戰必勝,屢立戰功,人稱“無敵將軍”,習呼“楊無敵”,官至建雄軍節度使。
后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建北宋后,身在代州前敵征戰的楊業,洞悉全國戰局,以為趙宋統一全國的大勢已成,便向北漢主劉繼元進諫:“契丹貪利棄信,不可恃以為援,當奉國歸宋。”然而,劉繼元對楊業良言置若罔聞,依舊投靠契丹,與宋抗衡。楊業為人極講忠信,深感劉氏厚遇之恩,雖明知大勢不可違,卻依然舍命拼保北漢,無絲毫投宋之心。
北漢與宋相比,國力難與同日而語,抗宋之戰,異常艱苦。乾德六年(967年),宋將李繼勛奉趙氏欽命兵伐北漢,楊業率軍截堵于困伯谷(今山西祁縣東),失利。退守汾河橋,又失利。戰火燒到晉陽城下,幸而楊業拼力死戰,方擊退宋軍,敗中取勝,保住北漢半壁河山。第二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兵臨太原。楊業又與宋將荊嗣大戰于汾河橋,退保晉陽城。宋軍圍困晉陽,四周筑壘圍攻,楊業靈活機動,時而率軍出城突襲,時而鎮守城樓指揮防御,從3月堅持到5月,大戰百余天,使宋軍無隙可得,在長圍久困之后倉促退去。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又派重兵征伐北漢,楊業等竭盡死力,才僥幸保住晉陽,迫使勞師遠征的宋軍退卻。如此再三,連年征戰,使北漢兵力、財力、民力損耗殆盡,難以維繼。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經過充分準備,再伐北漢,親帥國之精銳,兵臨太原,必欲滅北漢于此役。宋軍至太原后,筑長連城圍晉陽,取長圍久困之“鎖城法”,日日攻打,時時不息,同時派兵奪唐明鎮,踞石嶺關,先敗契丹援軍,再逼降北漢主要軍事統帥范超、郭萬超等。北漢主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窘況下,獻城降宋,而楊業則繼續率軍苦戰不已,絕無一絲降意。宋太宗久聞楊業忠勇善戰,思賢若渴,敦命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楊業聞國主已降,才“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
太宗兵滅北漢后,命潘美為三交都部署,負責河東防御契丹南擾之重任。抵京師后,又深恐潘美孤力難撐河東局面,遂命“老于邊事,洞曉敵情”的楊業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協助潘美防御契丹,駐節代州。
楊業深感太宗知遇之恩,不負重托,受命之后即刻率其子楊延玉、楊延昭奔赴代州。第二年3月,契丹十萬之眾大舉犯邊,大將耶律沙等直逼雁門關下。雁門關是南下代州的重要門戶,一旦有失,不僅代州無險可恃,整個忻定大地亦朝不保夕。當時雁門關守備之宋軍不足兩萬,敵我力量懸殊。與契丹軍打仗多年的楊業,以地利制敵,以奇兵取勝,嚴令二子與部將董思堵截雁門關南峽口,自己則親命騎兵千余人,由雁門西口潛至北峽口,乘夜契丹軍無備,從其背后突然襲擊,直殺的契丹十萬大軍人仰馬翻。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被殺,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被捉,一夜之間決出勝負。從此楊業聲威頓赫,契丹無不畏之,但見楊業旗旌,或遠遁、或藏匿,無敢于爭鋒者。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頒詔分三路伐契丹。戰事初起,宋軍三路分進,旗開得勝,尤其是西路軍在楊業親率下初戰雁門北口,大獲全勝,先克寰、朔二州,繼下云、應二州。然而,東路軍卻先小勝,后大敗,被契丹重創于歧溝關外,死者數萬,棄甲堆若丘陵。宋廷見東路失利,西路成孤軍深入之忌,遂下令全線撤兵,并詔潘、楊引軍保護云、朔、寰、應四州百姓南遷。楊業審時度勢,以為“今遼兵益盛,萬不可與戰,戰亦難勝”,并建議四州南遷之民方案云云。但驕橫的監軍王侁卻說:“領數萬精兵焉能畏怯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與其決戰,未必他勝我敗。”楊業搖手說:“不可,此乃必敗之勢。”王侁卻冷譏熱嘲挑釁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逼撓不戰,莫非有他志不成?”楊業憤然而說:“業非避死,不過因時于我不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諸君責業不死,當為諸公先驅。”遂號令所部軍兵與契丹決戰,臨行前,楊業揮淚說:“此行必不利,業本太原降將,蒙皇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欲伺其便,將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他搖指陳家谷說:“請諸君在此地設步兵強弩,分左右兩翼,俟業轉戰至此,即出兵夾擊,不然,業等將無遺類矣。”說罷率軍夜出石碣路北上,直趨朔州,進軍途中,多與契丹接戰,兵至沙丘,陷入敵軍重圍之中。楊業見狀,情知甚危,遂舍命率子并老將王貴殺出一條血路,退向朔州之南狼牙村。而就在此時,宋軍西路統帥潘美、監軍王侁,竟然不顧陷敵重圍的楊家父子與眾軍之安危,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兵撤離陳家谷口,遁回代州。楊業等夜戰至日中,大戰又日暮,浴血奮斗,苦力支撐,退至陳家谷口時本以為有援軍接應,哪知谷口空無一人。此時,楊業方知潘美、王侁早已置己于不顧。情知后有追兵,前無接迎,生還確屬無望,遂義憤填膺,泣告部屬:“爾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可速走,還報天子。”眾兵將大慟,皆愿效死相報。于是楊業復率眾力戰,身創數十處,猶奮疾沖突,直至力盡被擒。所率將士并其子延玉,悉數戰死,無一偷生。契丹上下久聞楊業忠勇威名,意欲勸降,豈知楊業堅貞不屈,必欲一死報國,乃絕食三日而亡。(原標題:“無敵將軍”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