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提起開封,大家首先會想到包青天,因為有太多的電視電影講述那個時期的故事了,但如果要問誰了解開封、誰去過開封,估計沒有多少人發言了。本人祖籍開封,對開封有太多的情感,每年或開車、或做火車飛機回家都感到了很多的變化,現在的開封越來越美麗,街道越來越寬闊,當然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了。春節后回京一直忙“兩會”,所以節間拍攝的我們開封的“故事”直到今天才得以整理一下,我會把我們開封的吃喝玩介紹給大家。
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國版圖的中部,背靠黃河(開車半個小時就能見到滔滔的黃河水)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后建國都于開封,故稱“七朝都會”。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并稱七大古都。
和許多古城一樣,佛教寺院到處都是,御用寺廟的故事往往流傳的更多、香火也更旺盛,誰讓那是皇上磕頭燒香的地方呢。坐落在開封市中心的一座寺廟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歷史悠久,原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始創建寺院。在北宋時期是全國最大的皇家寺院,占地500多畝,面積為現在的18倍,轄64個禪院、律院,僧人1000余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即位當皇帝,遂欽錫建國寺更名為"相國寺",并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事就發生在這里。
香煙繚繞,彩幡飄舞;梵鐘之音,遠播千里。大相國寺成了中外佛教交流的重要場所。唐代,日本高僧空海赴長安學習佛法,曾寄居大相國寺。回日后,他在弘揚佛法的同時,創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宋代,每逢***僧侶來華,皇帝多詔令大相國寺接待;四方使節抵汴,必定入寺巡禮觀光。宋神宗時,日僧成尋曾率第子前來巡拜。日本佛教界出于對大相國寺的欽慕,在京都也設立了相國寺,并承中土佛教之風,將禪寺中高等級者列為“五山十剎”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相國寺在一次人為的黃河決口中被大水淹沒。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皇帝下詔兩次重修,弘歷皇帝親題“敕建相國寺”匾額。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決口,大相國寺再遭厄運,損毀嚴重。新中國成立后,依循古制,幾度維修,寶剎重光,再現輝煌。大相國寺自1992年起恢復佛事活動,并復建了建鐘鼓樓、放生池、山門殿、牌坊等建筑。
現在的大相國寺,占地30畝,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殿宇古跡。由新加坡靈山寺贈送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于1993年安奉于寺內。各殿安奉的佛像金碧輝煌、制作精良,均為佛教雕塑藝術的珍品。八角琉璃殿中心亭的一尊銀杏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更是蜚聲海內外。這尊雕像高達7米,像分四面,每面分四層,各雕手臂千只,精美之極,雕造于乾隆年間(公元1736-1785年),歷時50多年,工藝之精,造型之美,舉世無雙,極為珍貴。(原標題:“大相國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