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包公祠
2012/3/29 10:15: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去河南,第一站是位于開封包公湖畔的包公祠。
包公的傳說,多來源于故事和電視劇。到了包公祠,才真實地感受到一個執法如山,清廉節儉,憂國愛民,興利除弊的真正包公。
包公即包拯,字希仁,謚號孝肅。是宋仁宗時期的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后官至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等要職。相當于現在的北京市長、國務院副總理。在宋陵內包公墳前墓碑上有“宋丞相孝肅包公墓”,實際上是敬稱,包公并未做過丞相。他的主要事跡流傳發生在任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時期,所以世稱包龍圖,尊稱包公。
進包公祠大門,楹聯映目: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后賢。另一聯是: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一對石獅雄踞兩側,威武尊嚴,襯出包公祠的端莊肅穆。
祠內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和碑亭等。大殿內塑有包公坐像,蟒袍冠帶,正氣凜然。殿內陳有包公的歷史文物、典籍和包氏家譜。導游講歷史上包公其人身高1、62米,面白微須,屬典型文人形象。與世傳包公黑臉長髯正好相反。祠內的包公銅像面方額闊,長髯飄胸,正義凜然,是集歷史、思想、藝術、傳說于一體的包公的傳神寫照。《體恤民情》、《清正廉明》、《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四幅壁畫,反映了包公的幾個主要事跡,導游講來娓娓動聽。
二殿陳有包公遺像、包公家訓、包拯詩及開封府題名記碑。在此碑上,記有北宋時期從建隆元年到崇寧四年147年里,擔任過開封知府的人員名單和任職時間,計有183任開封知府。包公是第93任,他從嘉佑二年到次年六月,時間是一年零四個月,時他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當時包公59歲。碑上記載的名人還有歐陽修、寇準、范仲淹、晏殊、蔡京等。歐陽修是繼包公任,他采用寬厚簡約的治理方法,同樣效果不錯,因此歷史上有“包嚴歐寬”的佳話。其中,包拯二字下凹且模糊不清。是因為在原碑上,前來參觀此碑的人總是情不自禁地觸摸或指點包拯的名字,時間一長,在碑上自然劃出一道凹痕。復制此碑時,仍予保留此指痕,原碑現藏于開封市博物館。這個現象在南宋時就有記載,“開封府尹題名,獨包孝肅姓名為人所指,指痕甚深”。
東西配殿以藝術形式展有繪畫、蠟像和龍、虎、犬三口銅鍘等,內容系包公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東西碑亭內有明代《重修包孝肅祠記》和《重修包公祠記》碑各一通。
明胡謐撰《包孝肅公祠記》對包公祠的建立和他的一生做了極高評價。
有曰:惟公之在開封也,剛毅不阿,貴戚宦臣為之斂手,猶若居御史諫議之所論斥,而且開門聽訟,吏不敢欺,即廣其知天長時,斷割牛舌訟之明也;劾毀勢家親惠民河園榭,即推其轉運河北時,請以牧馬地賦民之惠也;自奉儉約,無異布衣,戒子孫不得犯臟罪,即充其知端州時,歸不持一硯之操也;興夫,知瀛州而請罷回易,在三司而置場和易,以免民上供之物,皆由京府以達諸外郡者也。然則公易歷中外之績,舉于是乎,該矣!故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人以其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云。 比卒太常乃并其親老不赴調,親設廬墓之行,謚曰:“孝肅”。蓋是法所宜祀者,此開封所由以祀公也。
今人有于安潤之《重修包公祠記》。后曰:同慶盛舉,欣仰新貌,行見春秋佳日,游人絡繹,瞻堂廡之壯麗,賞清漣之宕漾,景行之思油然而生,激勵感召貪廉儒之起發,百世將興,河岳同壽,日月爭光矣。(原標題:開封包公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