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嶺人文景觀雜記
2012/4/5 14:13: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傳說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水患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號。堯體恤民情,特派鯀到黃河流域去治水。但鯀只知道“水來土掩”的辦法,把所有通往黃河的河流,都用大壩堵死。鯀治水九年,不僅沒 有把水患治理,反而使到處的河水越聚越深,受害的面積越來越大。就拿龍門南部百余里來說,由于鯀把龍門山的一個豁口堵上了, 山南便成了一片汪洋,人稱“汝陽江”。人們的土地被淹了,房屋被沖了,只好到高山上去避難。
舜接任堯的位置之后,發現鯀治水無能,就把他殺了。鯀之子夏禹繼承父業,決心治理洪水。他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掩堵與疏導相結合之辦法,解決了不少地方的水患。當他來到龍門南察看水情時,正遇天降暴雨,洪水猛漲,他所到之處,剛才還是陸地,轉眼間被洪水淹沒。他一連轉了好幾個地方,都因找不到立足之地,辛苦了好幾天,仍然—事無成。 一天, 禹舉目遠望,見龍門山南方向有一高山,花木蔥蘢,祥云環繞,就向那座山奔去。來到山前,看到此山狀如伏虎,就稱作“大虎嶺”并興奮地說: “此座高山,洪水難以淹沒”。此話一出,這座山竟成了活山,水漲它也長,水落它不落。成為黃河、淮河兩大水系之分水嶺。夏禹就在“大虎嶺”上扎下大營,指揮部就在虎嶺北側,遺跡尚存。開采五彩巨石,運用五味真火,煉成了一只石船。夏禹乘坐此船,遍游龍門山南一片汪洋的每:—個角落。回來后把船系在一巨石上,今留有“拴船石”。禹帶領十萬治水大軍晝夜奮戰。 “三過家門而不入”,此舉感動了上蒼,玉皇大帝便派其七個女兒到人間,幫助大禹治水。她們每日做飯送給大禹吃。每日送飯都到離大禹指揮部附近的一塊房屋大小的巨石上,招手張望,等大禹到來。時間久了,仙女們的“三寸金蓮”竟在大石上踏了一對腳印,放過碗、罐、筷的地方,也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后來人們把此石叫做“仙人石”,附近的村莊后來也改名為“仙人石村”稱呼至今。大禹后來發現了龍門山上原來被他父親堵住的那個豁口,認為這里是開山排洪最好的地方。帶領民夫鑿山開口。他們想盡了多種辦法“火燒水浸”,但龍門山乃青石山,石質堅硬,進展緩慢。眼看人們一天天在洪水中受煎熬。大禹祈告上天,玉皇派了一只巨龍來幫忙,只見巨龍展開巨尾,向山甩去,一聲巨響, 山搖地動,火光飛濺,放眼望去龍門山被弄開一個大缺口,洪水洶涌澎湃,向北流去。洪水逐漸退去,人們又開始安居樂業,那只巨龍也因使盡渾身力氣永遠欣慰地望著江水退去,今留有“孔龍望江”處。大禹功成’告退,人民為紀念他,在山北側用巨石雕一石傭,至今“石傭”猶在。至此在汝陽一帶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旱干汝陽江”的傳說。且說洪水越流越少,時“汝陽江”內之龜、鱉、蛙、蛇等類爬行動物因行動遲緩,紛紛向虎嶺南側爬去,玉帝怕它們為害人間將它們變做了石頭,今虎嶺南之花石審大峽谷的西嶺,形成了“龜鱉蛙蛇”山。仔細觀之,或起或伏、或擠或壓、或動或靜、狀態萬千、難摩難臨,令人流連忘返。(原標題:大虎嶺人文景觀雜記)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虎嶺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