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龍馬負圖寺的伏羲淵源

2012/4/9 15:33:54 點擊數: 【字體: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他作八卦、定姓氏、制嫁娶、定官職,功績巨偉。尤其是他根據“河圖”、“洛書”演繹出的八卦,被認為是上古游牧時代的“氣象圖”與“方位圖”。那么,伏羲是在哪里發現的“河圖”呢?龍馬負圖寺又與其有什么樣的關系?歷史塵煙中的殘留   

    多年以前,當我在風暖麥黃的季節第一次來到孟津縣會盟鎮時,并沒有想到這里還藏著一座龍馬負圖寺。這座寺廟離鎮其實并不遙遠,往鎮北走上一二公里,即可在一片掩映的綠樹叢中發現它的所在。   
      
    倒春寒后少見的暖陽天氣,天光忽然放開,寺前河道里除了壓藕的工人外,橋上也時不時有參觀的車輛來。我們隨人流進入寺廟,發現它并不十分闊大,只是個三進的院落,一進為山門、鐘樓和鼓樓;二進為伏羲殿,單檐歇山式磚木建筑,供奉著伏羲的坐像;三進為三皇殿,是明七暗五的高臺建筑,居中供奉著伏羲,炎黃二帝分列兩側。   

    三進院落轉上一遍,并不需要耗費多少時間,我們想看到這里的古建筑,但現存的似乎與各地新修的廟宇并無多大差別。    曾主持龍馬負圖寺重修的孟津縣文化學者李根柱回憶說,除伏羲殿抬高重修外,其他的確為新建建筑。    
      
    關于伏羲殿最初的模樣,李根柱回憶,1988年他初次踏訪寺廟時,坐落在荒草叢中的伏羲殿是唯一幸存的建筑,里面既沒有神像,也沒有碑刻題記,它深陷于黃河沙土中的地基,屢遭雨水倒灌,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見此情景,李根柱大為痛心,身為縣政協委員的他立即起草提案,要求重修伏羲殿,并復原“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的龍馬負圖寺。   
   
    兩年后,縣里最終撥款80多萬元,讓他主持重修伏羲殿。為了保護伏羲殿不再灌水,他們將伏羲殿全部落架提升,在原有地平線上提高一米多,在對原建筑物件如立柱、檁條、墻體、斗拱等修正后,重新上架,保持原貌進行修復。并重修了山門,但因資金中斷半途停工。   
      
    八年后,他申請到500萬元資金,建好山門之后,又重修了鐘樓、鼓樓、三皇殿及兩側的廊坊等。“寺內規模擴大了很多,面積由原來的19畝擴展到現在的43畝。”   

    很意外地,他們在拆掉伏羲殿時,竟然發現了24通隱藏在墻內的碑刻。原來在“文化大革命”時,雷村小學的一位老師看到寺中大量建筑、碑刻及雕像被無情地毀掉,十分痛心,遂在一日放學后,悄悄叫上幾位高年級的孩子,幫助他用麥草和泥將這些碑刻糊進了墻里。“這位老師真是功德無量。有了這些碑刻,龍馬負圖寺才有歷史的記憶,也才有自己的分量。”說起原委,李根柱感慨萬端。碑刻上的莊重記憶    即便是抬升了的伏羲殿,也被涂抹上現代的油彩,在我們解讀一座廟宇的歷史時,往往給人以失真的感覺。能真切讓我們觸摸記憶的,只有這些遺留的碑刻了。    
     
    我們進入山門時,曾看到兩通保留在玻璃罩中的石碑,分立在山門兩側,其一為“圖河故道”碑,另一為“龍馬負圖處”碑,雄渾蒼勁的刀工,深深嵌入碑體,有種驚心的蒼涼之美。   

    李根柱說,這兩通石碑原是鑲嵌在明代所建的鐘樓、鼓樓下的,根據其雕刻手法及風格,鄭州大學的董應周教授和河南古建研究所的原所長李傳澤,都認為是唐代的作品。   

    在伏羲殿的墻壁上,還有“一畫開天”、“淵源”等碑刻,前者為原伏羲殿神龕下的橫匾,后者為明建淵源閣上的匾額。這兩通碑刻與山門兩側的碑刻風格一致。   
        
    有意思的是,在伏羲殿的墻壁上,鑲嵌著一通明代的《伏羲廟全圖》碑,清楚地標出明代伏羲廟的規模與布局。很顯然,在明代,它要闊氣得多,重樓疊閣,院落七進,更有寶塔鎮院,非今日可比。這通圖碑成為龍馬負圖寺大規模重建的藍圖。   

    除了以上幾通碑外,殿內的伏羲圣像碑、夏禹王像碑、周文王像碑、孔子及其弟子群像碑,皆栩栩如生地講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宋代著名經學大師朱熹、程頤、張載、邵雍等的題詩碑,及明清兩代達官顯宦王鐸、胡煦等人的詩賦碑刻等,這些經過“文化大革命”浩劫被曲折保存下來的碑刻,在重修伏羲殿時,被深深鑲嵌進墻壁中。這也許是最好的歸宿。   

    正午之后,匆匆前來的游人已無蹤影,伏羲殿內格外安靜,值班的道士輕輕掃著地上的塵土,生怕灰塵落在這些生命頑強的碑刻之上。

    不確定的碑記歷史   

    我們試圖從碑刻中,還原最早的歷史印跡,以確定一座廟宇在歷史長河中跌宕起伏的命運。   
     
    我們從最早的一通重修碑記,也就是嘉靖二十四年八月所刻的《重修龍馬負圖寺碑》上發現其“建于唐麟德四年,名曰興國,由來已久”。“唐麟德四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年代?據孟津學者焦學峰考證,“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李治在位期間頻頻改元,“麟德”這個年號實際上只用了兩年,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到公元666年又改元為“乾封”。所以這個碑記所記可能有誤,所謂“麟德四年”,實際為“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   

    而嘉靖四十四年的《新建伏羲廟記》中則說其建于“晉永和四年”,也就是公元348年。至于修建者,則說“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廟三楹,梁武帝因以龍馬寺名之,俱遺碑可考”。在清代嘉慶年間所編的《孟津縣志》上,也有相同的記載。   
      
     龍馬負圖寺是否在“晉永和四年”就開始修建了?李根柱認為應該更早,因為其中所說“僧名澄者”,指的是西域高僧佛圖澄,其為西晉末年后趙高僧,在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東來洛陽。在石勒政權建立后(公元319年),以方術取得石勒、石虎兄弟的信任,大肆倡導佛教,興建寺廟893所。而龍馬負圖寺所建的“晉永和四年”,卻是佛圖澄圓寂之年,所以他不可能在這一年建寺并當這里的住持。   

    后來,在田野調查中,李根柱在附近一村莊發現了一通明代洗腸寺的重修石碑,上面言及佛圖澄曾在此住持,并且說重修時,龍馬負圖寺的僧人像祖上幫助建洗腸寺一樣四方化緣,將所得全部捐給了洗腸寺。這說明龍馬負圖寺建造得比洗腸寺早。從這一點上來說,李根柱認為,龍馬負圖寺應該建造于佛圖澄來洛陽前的公元300年左右。不斷變更的信仰    按照李根柱的推算,龍馬負圖寺至今已是1700多歲的高齡;1700多年,朝代更迭,一座寺廟免不了遭受劫難。   

    李根柱說,單從其名字的更替上,就能夠體會到歷史變遷的痕跡:在其最初修建的時候,名為浮圖寺;到了晉穆帝永和年間,即公元350年左右,改名為河圖寺;到了梁武帝天監年間(公元505年),又改名為龍馬寺;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間,則更名為興國寺,9年之后,又更名為負圖寺;唐天寶安史之亂期間,被兵火所焚;明嘉靖年間重修,更名為伏羲廟;清乾隆19年重修時又更名為羲皇廟;而直到今天重修時,才定名為龍馬負圖寺。   
     
    歲月滄桑,7次更名的背后,見于文獻的重修擴建已有16次,這意味著,在1700年間,它平均每一百年就會遭到一次災難,每次災難之后,又得重生。一座寺廟有這樣慘烈的經歷,經1700年而不倒,亦令人欷歔。   

    從寺名的更替中,我們還可看出其一直供奉著伏羲,宣揚的也是伏羲文化。但李根柱說,實際的信仰供奉遠比這復雜得多。   

    從歷代重修碑記及碑刻上,我們可以看到其不僅供奉著伏羲,還供奉著夏禹王、周文王、周公旦、孔子等古代圣賢和關公、釋迦牟尼及脅侍各神、觀世音菩薩等各路神仙。這無疑說明,在歷代一直供奉伏羲的同時,當地人根據信仰的需要,不斷增添或變更自己的神祇。“我們這次重修時,曾考慮是否再設關公、釋迦牟尼等的塑像,但最終定位于伏羲再加炎黃二帝。”李根柱說。源自伏羲降龍馬    從信奉眾神到回歸伏羲,讓我們看到一座廟宇的信仰發展軌跡。而事實上,龍馬負圖寺也一直跟伏羲有關。   
       
    說起伏羲,這位傳奇的“人文始祖”,因母親華胥氏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孕,12年后生在成紀(今甘肅天水),后帶領氏族遷徙至黃河流域,最終定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其智慧超人,畫八卦,代替結繩記事;“作網罟”,教民漁獵;“定姓氏”,自姓為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定官職”分理海內,功績甚巨。在這些功績中,首推其發現“河圖”、“洛書”之后而畫八卦。《周易·系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所謂“河出圖”,就是伏羲在一次觀察黃河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出現;而“洛出書”,則是伏羲在洛水發現的神龜背負的“洛書”。   

    所謂“河出圖”,就是伏羲在一次觀察黃河時,有龍馬背負“河圖”出現;而“洛出書”,則是伏羲在洛水發現的神龜背負的“洛書”。1988年,內蒙古學者韓永賢宣布***了“河圖”、“洛書”的千古之謎:所謂的“河圖”,原來就是上古游牧時代的“氣象圖”;所謂的“洛書”,則是指他們的“方位圖”。   

    那么,“河圖”這個“氣象圖”,是伏羲在哪里發現的呢?   
        
    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于河——伏羲則之以畫八卦。”    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龍馬者天地之精也,其為形者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文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踏水不沒,圣人在位,龍馬出于孟河之中焉。”   

    這里顯然指出了龍馬的發現地點在“孟河”,“孟河”應該是古孟涂國(今孟津)境內的河流。李根柱認為,“孟河”實際上就是今天的黃河支流之一孟津境內的圖河。龍馬負圖寺建在圖河河畔可作為證明。    我們在龍馬負圖寺的門前,看到了被整修過的一二十米長的圖河河道,除了寺廟門前蓄有水,其余河道已經干涸,為青綠的麥苗及參天的楊樹所覆蓋。李根柱說,圖河發源于孟津縣城東南3公里外的邙山百樂原諸墳嶺,向東北注入黃河,全長21.5公里,附近還有一個孟河村,傳說該村就是伏羲捉龍馬的地方。   

    當地還流傳著伏羲“得馬于孟河,養馬于馬莊,畫卦于讀書臺”之說,所以除了得馬的孟河村,這里還有馬莊村,該村至今還有拴馬樁、前馬圈、后馬圈等遺跡,而讀書臺就在龍馬負圖寺附近。   

    李根柱曾經考察了整個圖河流域,發現其兩側還有不少跟此傳說有關的村莊,如負圖村、卦溝村、上河圖村、下河圖村等,皆跟伏羲發現龍馬負圖這一事件有關;另外還有8個以河流命名的村莊,如鄭河、衛河等,傳說是伏羲死后龍馬悲傷過度而順圖河踢出的8道溝形成的8條河流。(原標題:龍馬負圖寺的伏羲淵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