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一個舉家團圓的日子,故又稱“團圓節”。中秋夜,天上月圓,人間“圓月兒”。這個晚上,老鄭州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愿月,因祭月拜月時,人們要表達祈子求福、保平安、體現“花常好,月常圓,人常聚”的多種美好愿望,故俗稱為“愿月”。中秋之夜,月圓且亮,氣候宜人,最易引發人們思親望鄉之情。故各家各戶在庭院設案供奉月餅和時令水果,特別講究用“五種”,如蘋果、石榴、柿子、桃、紅棗,稱之為“五色供果”。有人還在立秋時節就保存兩個西瓜,以備中秋愿月作供品。愿月的供品都寓進了人們不同的愿望,像圓形的月餅,預示闔家團圓,石榴為多子多福,柿子為事事如意,桃子色彩鮮艷,借喻美麗多姿的女子,紅棗取其諧音,寓“早得貴子”之意等。民俗講究吉利,凡形、音、義有不吉利因素的食品,人們都不會作供品,如各種梨因與“離”諧音,有“分離”之嫌,而不作為供品。
擺供時,大多都是把西瓜或桃擺在中間。西瓜或桃前豎立一塊大月餅,兩邊各放一盤毛豆,周圍擺放上新鮮水果。民間傳說,月亮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婆,故稱月亮為“月奶奶”。月奶奶身邊有一只可愛的兔子,在潔如玉盤的月亮上,人們稱它為“玉兔”。供品中的月餅、水果是為月奶奶準備的,而毛豆則是讓玉兔吃的。一切準備就緒,由家庭主婦焚香拜月,叩首對月作拜,口不出聲,心里默默祈禱,所謂“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請月奶奶吃月餅,求月奶奶降吉祥”等。祭拜時,男人不參加。月奶奶是婦女,男女有別,故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規矩。家中男女老少都可以出來賞月,但賞月、愿月有本質的不同。男人只是觀賞,而祭拜之事必須由婦女來完成。愿月之后,才闔家圍坐在一起,觀賞明月,分食月餅、水果,遙望那皎潔如玉的明月,產生許多美妙的聯想,這種和諧團圓的氛圍,使人盡享天倫之樂。每當此時,老人情不自禁地對晚輩哼起愿月小曲:“月奶奶,明晃晃,八月十五到俺家,又吃月餅又吃瓜”,“八月十五月兒圓,水果月餅敬月仙,月仙敬得心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等。這種歡樂的賞月活動,一直等到月上中天時方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