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在幕后表演。"這句話說的是皮影戲。大凡上了年紀的人,大都存留著兒時街頭藝人弄"影人"的記憶,如今想在大城市里看場皮影戲幾乎已成夢想。
作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一種皮影戲,河南靈寶道情皮影的產生可追溯到明代,已在當地熱熱鬧鬧地唱了幾百年了。起初,它由當地官宦人家或秀才、舉人自拉自唱,后來流傳到民間,遂出現道情藝人和唱板。歷代藝人不斷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后來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藝術形式,并借鑒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使原來的"說唱道情"逐漸演變為富有靈寶地方特色的皮影戲劇種。
道情音樂生動獨特、表演風格細膩中略帶粗獷,其鮮明的特色與藝人所使用的樂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道情的傳統樂器主要有四弦、玉簫、月琴、魚鼓、簡板、手板、碰鐘等組成,據說這是傳說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來,道情樂器在其后的發展中有了一些變化,月琴為三弦所代替,玉簫為曲笛所換用,還加了二胡等弦樂器,但四弦、魚鼓、簡板等特色樂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風格始終未曾改變。道情皮影戲的唱腔總分為官調(喜調)和梅調(哀調)兩種。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鮮明的特點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眾人齊聲合唱,且每種腔調都有富于變化的板式,以便適應各種人物及劇情的需要。
在靈寶,因為皮影藝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靈寶人尊敬地稱之為道情,稱皮影藝人為道情先生。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請道情先生到場。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眾聽得聚精會神,絕無嘈雜之音。后來,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進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發多姿多彩。
據考證,皮影戲源于漢武帝時期!稘h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的妻子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時常思念。手下人李少翁便在夜間設一幃帳,請武帝在遠處觀看。不久,帳中出現了李夫人的形影--這是用皮刻人物造型,并用光源照射而形成的影像。后人改用厚紙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變成影子戲,流傳后世。
小小幕布氣象萬千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這門已走過2000多年歷史的"國粹"級民間藝術,似乎隨著歲月的輪回正被人們漸漸淡忘。然而,在一些老藝人的眼里,這種"國粹"級民間藝術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他們的"精神故園"。靈寶市尹莊鎮西車村的索辛酉就是這樣一位執著的老藝人。索辛酉從小就跟隨本村道情班子5個很出名的老藝人學習,很快在班子里挑起了大梁。1954年,當時的靈寶縣成立了靈藝皮影劇團,風華正茂的的索辛酉擔任團長。由于受當時條件所限,靈藝皮影劇團后來逐漸演變成民間自發的表演團體--農忙時回家干活,農閑時組織演出。然而,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索辛酉對道情皮影始終癡心不改。沒有演出任務時,他獨自奔波于陜西、山西等地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索辛酉應邀到盧氏縣豫西大峽谷風景區進行為期1個月的演出。在該景區一天井窯洞內,記者見到了正在與弟弟索戊酉嘮嗑的索辛酉。今年70歲的索辛酉面孔黝黑、中等身材,透著農家人特有的淳樸與厚道。索戊酉今年56歲,多年來,他一直隨哥哥四處演出,也是劇團里一個能拉會唱的"全把式"。
走近紅色金絲絨做成的簡易幕布,一個神奇的天地展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索家班"引領"千軍萬馬"縱橫馳騁的廣袤疆場,也是他們彈拉說唱的一方舞臺。據粗略統計,懸掛在幕后的皮影共有二三百種人物,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到衙役跑堂、丫環媒婆,應有盡有。索辛酉介紹說,靈寶道情皮影戲的布景和人物用牛皮制作,人物均為剪影形象,大部分是從老輩那里傳下來的,也有一些是買來的或別人贈送的。藝人們用布帳圍成寬約六七尺的"舞臺",油燈或汽燈、電燈照射皮影后,在白色紗幕上產生布景或人物造型。藝人雙手操縱竹簽、引線,一邊完成劇中人物的文作武打,一邊道白唱詞,喜可讓人神清氣爽,悲能催人淚下。
索辛酉介紹說,皮影藝術在不同地區有著風格各異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十分鮮明。以陜西為代表的中國西北部地區傳統皮影,人物造型精細秀麗,而以河北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部地區的傳統皮影,人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靈寶皮影則兼收并蓄,在汲取各地傳統皮影藝術精華的同時,又突出地方特色,使得靈寶皮影整體效果繁麗而不拖沓、簡練而不空乏。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
會跳舞的道情皮影
皮影融繪畫、刻紙、說唱、戲曲、音樂于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據靈寶市文化部門的同志介紹,靈寶道情皮影過去曾演出的劇目達100余部,建國后也有50余部,文革后至今,根據現代生活和發展的需要,索辛酉對這些劇目進行了整理,除保留原有的傳統劇目外,又新近增添了反映現代生活的喜劇《三怕妻》、《爭丈夫》等劇種。靈寶道情皮影另一特色在于,其題材以宣揚道教精義為主,其中八仙人物故事是其重點題材,特別是韓湘子的戲是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常備劇目。正如老藝人們所說:"打紙扎離不開糨子,唱道情少不了湘子。"正是因為洋溢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多年來,道情皮影深受老百姓歡迎。除了八仙故事,便是古代二十四孝方面的內容,其代表劇目有《郭舉埋兒》、《女中孝》,另外還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戲,藝人們稱之為"笑話戲",經常上演的有《小貨郎翻箱》、《吃油饃》、《小二姐做夢》。
文革中,道情皮影曾一度中斷表演。改革開放后,一些藝人逐漸恢復活力,開始參加各種演出。1988年,法國友人專程到靈寶考察,對道情皮影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
1996年,索辛酉等人第一次走出國門,應邀到法國巴黎進行3個月的演出,為祖國的民族藝術贏得了聲譽。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靈寶道情皮影藝人經常到全國各地演出交流,先后參加了五臺山國際旅游節、
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河南省首屆曲藝節。2003年國慶節,靈寶道情皮影藝人應邀到鄭州市邙山黃河民俗風景區進行了1個月的演出。今年春節,河南電視臺對道情皮影藝人進行了專訪。1993年,索辛酉被河南省授予民間皮影藝術家稱號。
夢幻彩虹不能輕易遺落
由于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靈寶道情皮影和其他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一樣,在今天已顯"落寞",藝人們逐漸衰老,年輕人紛紛出走,無論從藝人數量上,還是從演出場次上,都無法與興旺時期相提并論。
絕不能讓道情皮影成為隱藏在百科全書中的一個詞條或者民俗紀錄片中一閃而過的鏡頭--這是靈寶文化工作者發自內心的吶喊。為了保護和繼承靈寶民間藝術,靈寶文化部門曾在1979年、1985年先后兩次對道情皮影的音樂、劇目進行了搶救性的錄制,2003年,靈寶市文化局精心將道情皮影的淵源、變遷、藝人現狀等情況制成了光碟,并準備向國家申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爭取專項資金扶持……
"掌中千秋史,驅使百萬兵"。斑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溫暖的燈影、慷慨激越的鑼鼓、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皮影……仿佛是遺落在人間的童話,這一方小小的舞臺,承載了一代代皮影藝人的理想,也曾無數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我們由衷希望:道情皮影藝術能夠不斷發揚光大,古老的皮影戲不再只是人們兒時的記憶。(原標題:河南靈寶道情皮影戲——遺落人間的夢幻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