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蔭村位于孟津縣會盟鎮東10公里處,南靠邙山,北臨黃河。由于該村地處李密飲酒臺遺址之北,舊時臺南稱陽,臺北稱陰,故名“臺陰村”,后改為“臺蔭村”。
李密飲酒臺遺址位于臺蔭村正南,現存面積約200平方米,海拔215米,高出周邊群崗約5米,東西兩側與東漢和曹魏兩個皇陵區為鄰。
相傳,隋末,隋煬帝楊廣大興土木,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激起民憤,各地百姓紛紛起義。幾年時間內,出現了大大小小數百支義軍,其中,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實力尤為強大。
李密,字法主,生于公元582年,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和咸陽附近)人。他文武兼備,擅長籌算。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投奔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在他的策劃下,瓦崗軍隨后攻破要塞金堤關和滎陽,打敗了隋煬帝派來鎮壓義軍的大將張須陀。次年,趁隋煬帝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之機,李密又讓翟讓率軍襲占洛口倉,開倉賑濟饑民。得到百姓擁戴后,瓦崗軍迅速壯大,成為一支擁有幾十萬人的強大隊伍。
因為戰績顯赫,李密被翟讓推為全軍之主,稱魏公,年號永平。隨后,瓦崗軍攻取回洛倉,進逼東都洛陽。瓦崗軍在洛河以北地區大敗隋朝大將王世充的軍隊后,乘勝攻克偃師,進駐金墉城(遺址在今孟津縣平樂鎮金村一帶)。
在兩軍對壘中,李密常常來到孟津縣會盟鎮東的飲酒臺,宴請部眾,議論天下形勢,講述兵法韜略,研究勝敵之策,共商建業之事。此外,李密出身貴族,自幼諳熟兵法,他還把這里當成了他的軍事據點,利用居高臨下的優越地勢,多次擊敗隋軍。從此,這處高臺被稱為李密飲酒臺。
李密飲酒臺后來被村民視為風水寶地,同時為了紀念隋末瓦崗軍起義,村民將李密飲酒臺以北的村莊稱為“李家臺村”、“臺陰村”,后統稱為“臺蔭村”。(記者王曉丹特約記者鄭戰波)(原標題:臺蔭村:李密飲酒高臺臺陰留下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