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走進 >> 瀏覽相關信息

九皋鶴翔集風雅 理學名區美名傳

2013/7/10 18:18:36 點擊數: 【字體:

    伊河之畔的鳴皋鎮,被稱為伊川縣的南大門,它北距縣城20公里,南與嵩縣田湖鎮接壤,東與酒后、葛寨等鄉鎮隔伊河相望。在《詩經·小雅》中記述的“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的故事,實際上發端于酒后鄉境內的九皋山。為何頗具歷史象征意味的“鳴皋”一詞,會花落到與酒后鄉隔河相望的這片地方?

    九皋鶴翔 風雅萬千

    先說說《詩經》中描述的這座大名鼎鼎的九皋山。作為八百里伏牛山向東延伸的余脈,九皋山稱得上是一座大山。西南東北走向的九皋山,是伊川、嵩縣、汝陽三縣的界山。在伊川縣境內,它西自酒后鄉的梁疙瘩村,向東北方向延伸到葛寨境內,全長10余公里,最高峰海拔930多米。

    駕車從市區出發,沿洛欒快速通道向南行駛,當車到達鳴皋境內的時候,你一抬頭便能發現重巒疊翠、山巒起伏的九皋山,猶如一道巨大的屏障立在眼前,平緩蜿蜒的伊河,宛如一條扁扁長長的銀帶,從山腳下靜靜流過。

    當地的民間學者驕傲地告訴我們,鳴皋鎮之所以得此名,就是因為南隔伊河恰與九皋山的主峰遙遙相對,算得上是觀瞻九皋雄姿的最佳位置,所以歷史上,人們將其與《詩經》中的這首《鶴鳴》聯系了起來,先稱此地為“鶴鳴鎮”,后來改稱“鳴皋鎮”,并沿用至今。

    理學名區 世人稱道

    在歷史上,鳴皋作為“理學文化名區”,從北宋開始就長期受到世人的關注。

    北宋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兄弟倆從朝廷退隱后回到了鳴皋老家。從此,在當地“講易經,授理學”,成了程顥、程頤兩人的主要事業。一時間,慕名而來的四方俊秀絡繹不絕、晝夜盈門,據說就連當時的士大夫們也相約到鳴皋求學討教。兄弟兩人創建的伊皋書院,由此名聲大噪。

    經歷了200多年的風吹雨打后,到元代的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此時的伊皋書院已經破損不堪。當時,在鳴皋鎮駐守的總兵是一位蒙古人,叫克烈士希。他讀了程頤所著的《易傳》、《遺書》等著作后,被先生的學識折服,感慨萬千。于是,他自籌資金,在當地募集工役,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在伊皋書院的舊址上修建了包括大成殿、講書堂、立禮殿、藏書樓等房屋百余間,書院得以中興。之后,克烈士希的兒子繼承父親的遺志,又為書院修建了稽古閣,藏書達萬卷。

    克烈士希父子兩人修建書院的事跡,不知怎么傳到了當時的元仁宗那里。皇帝聽后大為感動,認為“力役之大,材用之廣,成于一家,誠不易得也,宜賜額,曰‘伊川書院’”,并命翰林直學士薛友諒撰文、集賢學士趙孟頫書丹、參知政事郭貫篆額,刻石立碑,永遠紀念這件事。

    現在,游人在鳴皋村里,沿著村中的書院街一直東行,很快便能找到這座古色古香的伊川書院。元代趙孟頫書法的這塊“有元敕賜伊川書院碑”,仍矗立在書院的大成殿前。由于年代久遠,碑體出現了斷裂,但上面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近千年來,鳴皋作為“理學名區”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影響,不可磨滅。(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鄧超)(原標題:九皋鶴翔集風雅 理學名區美名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1-01-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