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路上追逐夢想——記“80”后老板劉芳和她的小芳玻璃文化
2013/9/24 12:01: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是充滿激情的一代,是充滿活力的一代,是敢想敢做的一代。別看他們年輕,可他們肩負的責任并不小,而且他們也能吃得苦,耐得勞,在創業路上始終保持激情和夢想。
他們,就是“80”后。隨著時間的變遷,他們正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劉芳就是“80”后中的一員,小芳玻璃文化創立者。創業以來,劉芳的最大感受是辛苦。雖然辛苦,但她仍堅持。在和記者聊天時,她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從這微笑中,可以看出她對工作的熱愛,對前景的樂觀。
初出茅廬:學到一技之長
2000年,劉芳從焦作藝術學校美術系畢業后,便只身南下廣州,在一家工藝玻璃廠打工。
剛進廠工作的時候,因為不會用傳真機,劉芳曾被辦公室的同事笑話,就連經理也看不起她,認為她只會穿衣打扮,不是干活兒的料。后來,劉芳被分配到車間做學徒,跟著師傅學習玻璃刻花手藝。
“做學徒的日子很累、很苦。”劉芳說,她每天至少要搬運200塊玻璃,樓上樓下來回跑40趟,平均每塊玻璃清洗4遍。因為清洗玻璃時用的是酸類清洗劑,有很強的腐蝕性,劉芳的指甲變得凹凸不平,“慘不忍睹”,雙手干燥粗糙、毫無光澤,一點兒也不像女孩的手。
由于工作認真、吃苦耐勞,再加上有很好的美術功底,劉芳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玻璃雕花技術,成為車間組長。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別人聊天的時候,劉芳在工作;當別人休息的時候,劉芳跟著其他車間加班。很快,劉芳熟悉了整個工藝玻璃的生產加工流程,上彩、立線、雕花等程序,樣樣精通。后來,在工廠內部招聘的時候,劉芳憑借全面的技術、出色的表現,從全廠200多人中脫穎而出,從車間調到財務科擔任出納。
創業體驗:酸甜苦辣咸五味雜全
南方的打工經歷,讓劉芳深深地感到,工藝玻璃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既然如此,與其給人打工,不如回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也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2004年4月,劉芳毅然辭去了工作,懷著回家創業的夢想坐上了返鄉的列車。跟隨她的,還有9名技術嫻熟的玻璃工藝師傅。“雖然她那時一沒資金,二沒經驗,可她敢想敢做,敢說敢干,從不服輸,我們相信她,支持她!”創業伙伴趙永香說。
回到家鄉孟莊鎮鄭屯村后,劉芳在親戚朋友的支持下,融資60萬元,于2004年6月在高村建立了東森工藝玻璃廠。同時,招聘了40多名擅長國畫的工人,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技術培訓,確保技術過關、質量合格。
產品做好了,銷售就成為首要問題。有了好的銷路,才會有好的發展路子。為了推銷工藝玻璃,劉芳開車四處奔波,到全國各地建材市場洽談生意。由于生產的玻璃美觀大方、質量過硬,玻璃廠的生意蒸蒸日上,遠銷山東、安徽、西安、內蒙等地。然而,受到物流運輸成本及周期的影響,再加上經營失當,東森工藝玻璃廠逐步陷入困境,被迫關閉。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經歷了重重困難,但是劉芳并沒有氣餒,而是始終堅信自己創業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一次偶然的機會,劉芳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行業——玻璃移門行業,這讓她重拾希望,重整旗鼓,蓄勢待發。
2010 年2月,劉芳多方籌資20多萬元,在東環路創立了“小芳玻璃文化”,專門生產玻璃推拉門。然而,正當她滿懷信心,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驚聞遠在信陽的婆婆被查出患有直腸癌。為了給婆婆治病,劉芳只能將事業暫時擱下,生意也因缺乏資金周轉,再次陷入困境,停滯不前。
對此,劉芳并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咬緊牙關,熬過了一段最難捱的日子。終于,“小芳玻璃文化”逐步好轉,生意日漸紅火。為了擴大經營規模,2012年12月,劉芳將“小芳玻璃文化”遷至家天下建材市場,經營面積1000多平方米,專業生產衛生間門、陽臺門、吊趟門及窗系列,固定客戶達300多戶。特別是代理的派雅門窗以其首發的中空平開門、吊趟門系列而矚目于全國同行業,使鋁門文化日趨濃厚、成熟。
談及今后發展計劃,劉芳說,她有一個夢想,就是未來幾年,將“小芳玻璃文化”打造成移門行業第一品牌。
創業體驗:痛并快樂著
創業和成功的夢想隱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但它需要智慧和勇氣。
劉芳覺得,想創業,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只有讓別人認可你,認可你所做的事情,你才能更加腳踏實地地做事。其次,要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古人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創業,就先得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關鍵的還是要分析怎么做。再次,要做好吃苦承受挫折的準備。凡事不會一帆風順,要創業,就會承擔更多更重的擔子,遇到挫折就退縮,那不是創業者應有的表現。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算辛苦也是快樂的。與其活在羨慕中,不如讓別人來羨慕自己。”回首創業經歷,劉芳有感而發。創業是艱苦的,但也是精彩的,創業豐富了她的閱歷,使生活更加充實、快樂。ㄐ消慀P)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輝縣市人民政府網(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