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新鄉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新鄉

新鄉生活習俗

2013/9/25 16:47:49 點擊數: 【字體:


    服飾

    解放前,新鄉勞動人民多穿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粗布),少數赴滬、商賈、官吏穿平布、市布,也有的夏著綢緞,冬穿皮襖。服裝式樣因人而異,年邁人多穿大襟衫、大襟襖和大腰褲,中青年多穿對襟衫、對襟襖和大腰寬腿褲,也有部分老年人、中年人穿大衫、棉袍。婦女多穿大布衫、大襟襖和大腰褲。單衣多呈白色,棉衣呈黑、藍色,婦幼兒童也有身著紅、綠、黃、橙、青、藍、紫各色經緯線織造而成的格、條色布或單色布。男人夏戴草帽,冬戴猴帽、瓜皮小帽。應事待客、走親訪友多穿大衫、長袍,頭戴禮帽。婦女夏季頭頂手巾、包勒條,冬戴腦包,一年四季場扎腿帶。

    解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服裝工業的發展,居民中穿粗布的逐漸減少。50年代,市民多穿白平布、色市布、斜紋、燈心絨、卡嘰、華達呢等機織布。男子喜穿中山裝、軍干服、學生服、工作服和中式小腰開口褲。女子喜穿列寧服,夏著裙裝,也有家庭婦女穿大襟襖、大襟衫和大腰褲。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汗衫、背心、秋衣、秋褲、絨衣、絨褲、毛衣、毛褲先后進入新鄉市場,廣為居民接受。70年代,的確良,滌卡、中長纖維等化纖織品盛行,但服裝樣式、顏色都較單一。進入80年代,隨著群眾經濟收入的增加,服飾逐年講究。衣料方面,化纖品、針織品極為普遍,毛料、呢子為多數人青睞。服裝樣式繁多,中、老年人多穿中山裝、西裝以及各種面料的長、短大衣等。男女青年喜穿西裝、獵裝、馬甲、羽絨服、滑雪衫、風衣、筒褲、牛仔褲、健美褲以及各式短裙、連衣裙和套裙等款式新穎的服裝。

    飲食

    解放前,城區大多居民的一日三餐以玉米、高粱和其他雜糧為主,唯節日才能吃到小麥面和葷菜。少數富戶以食小麥,小米、玉米為主.平時大多數人么沒有飲茶喝酒的習慣。解放后,市區居民的主食一般為粗細糧搭配,早晚玉米或小米粥、饃、咸菜和幾個小菜,中午面條、大米飯、炒菜或熬菜,肉食蛋類逐漸增多。逢節假日或有親朋來,一般主食為餃子、白饃、大米飯,菜一般為兩葷、兩素,或吃白菜、豆腐、粉條燉肉的熬菜,飲曲酒。80年以來,市區居民生活水明顯提高,飯菜講質量,食品求營養,一日三餐乙細糧為主。油條、豆漿、豆腐腦已是一般居民經常使用的早點。午飯和晚飯中的副食花樣增多,雞、鴨、魚、肉已進入普通家庭。人來渴望,逢年過節,蛋禽、魚肉習以為常,海參、魷魚等高檔菜以及名牌煙、酒已不足為奇。

    居住

    解放前,城區房屋多位上房,有一部分里生外熟(墻的外面為磚,里面為土坯)的平房,樓房甚少。臨街番多為門面房。居住特點是一家一院,極少數為一院多家。一家一院的住房,北屋為上房,亦稱“堂屋”,為長輩居住,東、西、南屋小輩居住。解放后,政府對低矮坯房、舊式庭院逐漸進行翻修改造。50年代,以灰磚木架結構的瓦頂平房為主;60年代出現了灰磚鋼筋水泥結構的二、三層瓦頂樓房;70年代鋼筋水泥預制結構的平頂樓房增多,樓房達四至五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群眾的居住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50年代和60年代所建的宿舍大樓都進行了防震加固,一幢幢居民樓拔地而起。新建的向陽小區等新型居民住宅區多系回轉鋼筋框架預制結構,外型美觀,室內寬敞明亮。此外,還有較多的居民自蓋新房,新穎、別致的兩層小樓越來越多。

    行旅

    解放前,城內富戶走訪親友多乘上頂用布包圍的兩輪馬車或轎車,還有的騎馬、做轎。一般勞動人民外出,近則徒步,遠則乘坐木、鐵量論或四輪大車(亦稱太平車)。外出從事生意買賣,肩挑車推者居多。解放前夕,有少量自行車,多為政府部門職員所用。50年代,市區人力三輪車、手推車、架子車增多,少數機關團體有汽車和汽馬車。60年代,市內通了公共汽車,自行車在居民中開始增多。70年代末,長途公共汽車線路通達,自行車已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交通工具。進入80年代,有不少家庭購買了各種型號的國產或進口摩托車。此外,市區還出現了不少出租小轎車、多座面包車和大轎車。如今的新鄉市民,行旅已十分方便。

    日常禮節

    新鄉人民注重禮節,早晚初遇,一般相互問好,對長輩講話講話必帶稱謂。在接待客人和應酬方面,熱情而厚道,見面一般先握手、寒暄、讓坐,后敬煙、遞茶。需留飯的,一般備酒菜,且盡力準備的豐盛,以示對客人的禮貌和尊重。走訪親友,都要帶些禮品。在群眾日常生活中今已普遍運用“您好”、“情”、“謝謝”、“對不起”、“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

    娛樂

    舊時,一年一度的春節、元宵節,是群眾是群眾最快樂的時刻。屆時,各街、村公推會首,有錢出錢,有人出人,自行組織起來排練節目。節日期間沿街進行劃旱船、耍龍燈、背妝、踩高蹺、舞獅子等的表演,觀看表演的人流如潮,非常熱鬧。平時,老年人有玩紙牌,聽說書的,談古論今;放風箏、跳繩、踢毽子、蕩秋千則是青少年和兒童喜愛的活動。

    解放后,春節、元宵節的傳統會演由群眾自發組織變為以區、街道辦事處為單位有組織地進行。表演內容上,除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各類彩車以及秧歌、武術、舞蹈等表演,形式多樣。80年代后,在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晚上,種類繁多的彩燈或集中在公園或分散在各大廠門前。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上梁上一條:節日民俗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