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傳統節令節日
2013/9/25 16:56: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年節“,自古以來為一年里最盛大的節日。舊時,此日家家起五更,擺設祭品,焚香燃燭,鳴放鞭炮。大戶人家由族長率領,齊集家廟,先叩拜祖宗,在依輩行禮。普通人家在家里向祖宗三代牌位齊跪拜后,再依次向長輩叩拜,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合家位坐吃完餃子后,老人在家守拜,其他人去給鄉鄰長輩拜年。拜年時,平輩人之間互祝一年平安、健康,說些“新年好”、“恭喜發財”一類的吉利話。解放后,春節燒香、叩拜祖宗等舊俗被革除,但沿襲了初一早晨吃餃子、放鞭炮、相互拜年的傳統。一些機關、團體實行團拜。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小年節”,人們在這天都要煮食元宵。舊時,元宵節白天主要舉行一些民間娛樂活動,夜晚燃放鞭炮和焰火,家家戶戶門前懸掛彩燈。解放后,這些習俗大都沿襲下來。一些大的機關、企業、工廠、學校等還將制作精致、新穎的彩燈集中懸掛起來,舉行燈展,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觀賞至深夜。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農歷二月二吃炒豆風俗的形成,據說和一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后,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 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 司管天河的 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 界,壓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玉 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于是,一傳十, 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 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 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 拂塵。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令,又“嘩嘩”下起雨來。此后,民間便形成了習慣,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清明節
舊時,城鄉居民在這天早晨或上午上墳祭祖,門上插柳條,禁煙火,吃冷食。解放后,人民群眾仍在有在這天祭掃先人墳墓的習慣/機關、團體、工廠、企業、學校等則多在清明節組織人員去烈士陵園送花圈、掃墓,緬懷革命烈士,有的還舉行少年先鋒隊入隊、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宣誓儀式,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規。 屈原一說與南方基本相同。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說法都稱為“躲五”。傳說古代的時候, 人們把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幸免于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長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說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節。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么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 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里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饑,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后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后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后孩子也不肚疼。受古人五月五日為“惡日”說法的影響,端午節這天,民間還有許多消災祛病、預防瘟 疫流行的風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掛艾的習慣。當太陽還未升起,中原城鄉 還籠罩在晨靄之中,農民們就踏著露水上路了。據說日出以前 的艾性涼,可以辟邪。日出以后的艾性熱,容易招邪,所以人們都要趕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們還要在太陽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臉煮飯。傳說月宮嫦娥夜間將杵的藥灑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臉煮飯可治百病。說起飲用雄黃酒,人們馬上會想到《白蛇傳》的故事,想起許仙讓白娘娘喝雄黃酒, 以至端午節時白娘娘現了原形,嚇死了許仙的民間傳說。不過,現在喝黃酒的人少了, 大多是用雄黃酒給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臍,據說這樣可以避瘟疫、殺蚰蜒、防蛇 蝎,還可以預防毒癤。 此外,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干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里,將它掛在墻壁上, 風干后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 腳系著五色彩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
六月六
相傳武王伐紂時,連日大雨,至農歷六月初六日始晴,將士晾曬征袍戰衣,從此留下農歷六月六曬衣物的習慣。
七月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七夕”的“乞巧”風俗,中原各地不盡相同,但所表達的祈求織女送巧的愿望是一致的。據《鄭縣志》記載,鄭州地區舊時的乞巧儀式是,“七夕”,人們要把時令鮮果和酒肴供在院中或樓臺上,然后講傳牛郎織女的故事,此時婦女們對月穿針乞巧;也有用一個小盒子盛一蜘蛛,第二天早上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的多少。在開封等地,乞巧的方法是,農歷七月七日中午,婦女們用盆盛水,在烈日中曝曬以后,有一層水膜凝在水面,這時拿一個繡花針浮在上面,再看水底,如果針影呈云狀花鳥者為上, 是剪刀牙尺者為次,但都算乞得了巧,女伴們爭相祝賀。如果針影粗如槌、細如絲都為拙,大家一起哄笑。如果是幼女乞到“拙”,則感到很羞辱,往往痛哭流涕,需別人來安慰一番。 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準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后,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后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乞巧會和乞巧對歌習俗,真是妙趣橫生,余味無窮。它豐富了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的內容,使這個少女的節日同少女的性格一樣,充滿了天真活潑、樂觀歡快的氣息。
中秋節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冬至節
此時家家戶戶吃餃子有“東芝不吃餃子,數九凍掉的耳朵”的說法。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中原地區的棗樹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措施罷了。 直到現在,豫北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河南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祭灶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 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 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 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 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 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 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 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 忙把兒子領回家里。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 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 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 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于購買麻 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 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 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 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 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 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 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 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 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 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 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 人就能平安無事。
除夕
農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為除夕。此日打掃庭院,洗刷器具,貼春聯,掛年畫,外出的人要趕回來,全家晚上吃餃子,并準備好明天(初一)早晨的餃子。個別餃子里包一個硬幣、棗等,誰吃著意為早發財。有人徹夜不眠,稱為“守歲”。這些習俗大部分沿襲至今。
回民節日
境內回民每年歡度伊斯蘭教三大節日,即:開齋日(又稱大爾代日)、宰牲節(又稱古爾邦節,忠孝節)、圣忌(穆圣紀念日)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