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新鄉

專訪王鴻玉:中原書法藝術名家的求索之路

2012/6/26 15:30:24 點擊數: 【字體:

專訪王鴻玉:中原書法藝術名家的求索之路

專訪王鴻玉:中原書法藝術名家的求索之路

 

    破書萬卷博采眾家之長 苦練半百終成書法巨匠

    ——專訪河南省著名書法藝術大師王鴻玉

    河南文化產業網李從獻、任靜靜報道:日前,我省著名書法藝術大師王鴻玉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河南文化產業網的獨家專訪,笑談自己近半個世紀的書法藝術創作之路。王鴻玉先生待人親切隨和,睿智健談,妙語迭出,對我國文字的誕生和歷史演變有獨到的研究和見解。王鴻玉先生談起秦代的大小篆、周代的金銘文、商代的甲骨文以及篆、隸、楷、行、草、宋書的演變進程,如數家珍,妙語生花,一段段枯燥乏味的歷史在他口中卻變成了中國文字的故事傳奇,令人拍案叫絕。

    本次訪談中,王鴻玉老師重點談到了自己的書法創作體會,并把書法練習精簡歸結為三個字:看、練、變!

    一、博覽群書: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

    王鴻玉先生不僅愛寫書,還愛看書,他告訴記者:書法藝術是門多學科的綜合體,你只有多積累知識,開闊眼界,豐富閱歷,你的書法藝術才能獲得突破,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記者看到,在王老師一百八十多平米的家中,不僅兩大間書房的四壁擺滿書籍,連客廳也并排擺放著6個長長的書架,個個都滿滿騰騰。另外在寫字臺上、桌子下面、屋外的貯藏室,到處是書的海洋,處處洋溢著書香,仿佛走進了一個小型的專業圖書室。

    據了解,這些書是王鴻玉老師幾十年來省吃儉用苦心收藏的結果,其中有價值昂貴的線裝體《中國書法全集》共70卷,中國存世量較少或稀有的如《殷墟甲骨刻辭類篡》、《金文總集》、《中國傳世書法全集》、《中國楷書觀止》、《中國行書觀止》、《中國草書觀止》、《中國傳世名畫》、《中國現代傳世名畫》、《世界傳世名畫》等皆列其中。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書法單冊和書畫集;有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影視、攝影、舞蹈、曲藝、雜技、民間藝術等分類明確的系列專業書;有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美學、文藝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系列專著;有建筑、服飾、文物、古玩之類的重要書籍以及各種各樣的工具書。

    王老師告訴記者,他收藏的經典書藉約有萬冊左右,這些書籍是他最好的老師,有時間就翻閱、臨摹,這對他書法藝術功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其他系列的書籍,在幫助他提高自身的素養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王老師把書法練習歸結為三個字:看、練、變!在解釋“看”字時,王老師說:看,主要是讀書。我喜歡買書、讀書、藏書。平時每每到了書店,幾乎次次無有空還,特別是對喜歡的書,再貴也要買。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新華書店看到一部《金文總集》(精裝l2冊),定價4 0 0元,當時我每月的工資才53元,這部書快頂上我一年的工資。由于囊中羞澀,無力購買,但我不死心,一直跑了十幾趟,最后才借錢狠心買了下來。

    王老師從小就喜歡書法。當時,他隨從一位教書先生學習漢隸,從開始的描紅、摹仿,到后來的獨立練習,慢慢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寫字的學習資料極少,有時就到村鎮的集會上買點碑帖之類的材料,就愛不擇手,廢寢忘食的翻閱和臨寫。上初中時,學校不設“寫字課”,但王老師寫字的興趣并沒減弱,除了平時堅持練習外,過春節還愛看別人寫字,到處跑著看別人家門上張貼的對子,甚至有時還跑到墓地觀看墓碑。

    在學校時,王老師是班里的文藝骨干,擔任班上板報、墻報的書寫員,這個“良機’’更平添了他學習書法的興味。后來上了大學,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古字的書籍,使他學習書法的興趣更加高漲,書法練習也開始走上正道。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王老師長期從事文藝管理、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工作,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藝術門類,在工作、學習、創作、研究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知識,豐富了閱歷,對他學習書法大有裨益。

    王老師總結說:書法藝術創作中,不僅要多看書,還要多看畫展,這樣才能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勤學苦練:功夫到時境界成

    在和王鴻玉老師作訪談時,記者注意到王老師的右手腕部有一塊明顯的凸起物,食指和中指也稍有些異樣。王老師解釋說:這是我四十年來堅持練筆留下的印記,由于長期握筆和運力,腕部的關節有些變形,起了個大包,偶爾也會疼痛。

    王老師說:學習書法,重在練筆,缺此實為紙上談兵。平時,我只要在家,必堅持練筆。退休前,因工作繁忙,白天沒時間,晚上及節假日便是我弄墨的良好機會,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現在退休了,練習書法就成了我全部的工作和愛好!

    功夫到時境界成,王鴻玉老師的勤學苦練終于鑄就今日的輝煌。記者在王老師的寫字臺上看到由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團結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出版的書畫專集,這些集子均選用了王老師的書法作品,并和我國書法界如歐陽中石、沈鵬、王學仲等諸位大家并列出集,被譽為中國書法十大名家之一!

    談起和歐陽中石、沈鵬、王學仲等諸位大家并列出集的感受,王老師說:這些書畫作品集都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而出版的。我與這些集子的編輯、出版人員并不相識,書法作品都是應邀入選的。在前后幾個月的聯系過程中,我多次表示,我的作品與像歐陽中石、沈鵬、王學仲等諸位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是不合適的;還有,我省有一些書法家比我有影響,應該選用他們的作品。對方回答是:選用你的作品,是我們編輯部集體研究確定的,主要認為您的篆書有個性,是典型的北派風格,其基本功扎實渾厚,綜合對比分析,才決定選用您的作品。

    從希望讀者給我的書法作品提提意見的角度出發,我才同意入選這些集子。

    目前,王老師的書法創作可謂碩果累累,其作品先后入選了《強國豐碑一人才強國文化藝術卷》(中國文獻出版社2 004年8月出版)、《藝術中國》(中國畫報出版社2 0 06年1月出版)、《翰墨豐碑》(中國畫報出版社2 0 07年1月出版)、《走近書畫大家》(書法l 0人集,‘中國畫報出版社2 007年1月出版)、《走近當代大師》(中國畫報出版社2 0 07年1月出版)、《中華風骨·百年書法名家》(中國畫報出版社2 007年8月出版)、《中國書畫領軍人物》(書法集,團結出版社2 008年1 2月出版)、《海內外中國書畫藝術當代名家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 008年8月出版)等;其作品入選的書畫雜志有《中國藝術博覽》(北京,2 005年第二期)、《藝術中華》(北京,2 008年第五期)、《藝術與價值》(北京,2 008年第五期)、《印象中國》(美術卷2009年創刊號)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應建國六十周年文化成就的集子,如《輝煌六十載,書法五大家》(中國文聯出版社2 009年9月出版,目錄:歐陽中石、沈鵬、王學仲、王若丹、王鴻玉)、《聚焦中國書畫大家》(書法專集,團結出版社2 009年1 0月出版,目錄:歐陽中石、沈鵬、田旭中、王鴻玉、李鐸、段成桂、林岫、劉藝、王學仲、鐘明善)、《中國書法十大名家)(中國畫報出版社2 009年9月出版,目錄:霍云風、簡耀斌、辛英俊、楊玉堂、李鐸、歐陽中石、沈鵬、陶雪華、王鴻玉、言恭達)、《蘭亭雅韻》(河北美術出版社2 009年8月出版,目錄:王學仲、劉江、鐘鳴天:歐陽中石、鐘家佐、馬繼武、李仲元、洪煒、王鴻玉、馬學智、程楊、鄢福初、王旭東、朱玖山);個人專集有《王鴻玉篆隸作品集》、《2 1世紀實力派書畫作品集·王鴻玉專輯》、《王鴻玉篆書千字文》等!

    近期向王鴻玉先生約稿、春節前將要出版的書畫集子還有:人民美術出版社《當代百名中國書畫家》、中國文史出版社《新中國書畫六十年》等等!

    三、變則出新:書法藝術貴在傳承中創新

    王鴻玉老師在談到書法藝術的“變”字時說:變,就是書寫要有變化,作品要有新意。在這方面,我粗淺的談談探索體會。在書法練習的過程中,我喜歡上了秦篆,即小篆。在這種字體的探索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我很清楚,在小篆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流派紛呈,各種表現技法被前人研究得十分精微,要想出點新意,非常困難。我在探索的道路上,采取兩種辦法:一是繼承傳統。傳統是根本,離開根本,則是無本之木。于是,我認真研究小篆的發展歷史,分析歷代名家作品的用筆、結字、章法的特點和藝術風格,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在我出版的《篆書千字文》中都可以看得出來。在這本書的附錄《歷代部分篆書<千字文>淺識》中,我對能夠搜集到的李陽冰、釋夢英、趙孟叛、吳睿、俞和、文徵明、鄧石如、章太炎、王福庵、鄧爾雅、來楚生等十一位歷代名家書寫篆書《千字文》的作品,一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尋求借鑒的膏粱。

    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藝術理論,指導創作實踐。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第一,強化藝術形式美原則。均衡、對比、多樣化統一,是所有藝術創作必須遵循的原則,篆書創作也不例外。在書法創作中,我采用對比的方法,有意識的將筆畫的“干濕”、“粗細”、結構的“疏密”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比如沉著干墨的運用,使其與飽滿濕墨筆畫形成對比,讓字顯現出生動變化,避免作品的平面之感。再如強化疏密對比原則,把“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繪畫原理,運用到創作中去,使“疏"和“密"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視角上的立體感。第二,把物理中的力學原理運用到創作中去。在力學中,弧線最能表現力度,在不影響字型的情況下,將弧線伸長和縮短,能表現字上的“力”在運動變化,這樣就能產生大張大合、縱橫開張的強弓滿放的藝術效果。

    我的作品試圖追求的是既有傳統小篆的端莊嚴謹、圓宛溫潤的特色,又有渾厚豪放、大氣磅礴的“中原書風”。近年來,我喜歡寫徑尺的大字,希望在雄厚豪放的特色上繼續前進。當然,這僅僅是求變探索的嘗試,還不成熟,在以后的創作實踐中我將繼續豐富和完善這種創作技法。

    以學識涵養書法、以理論引領書法、以勤奮錘煉書法、以工作經驗駕馭和把握書法的長處和優勢,輔佐了我在書法道路上探索和追求。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藝術之路,并非坦途,只有不畏艱苦,在崎嶇的道路上勇于攀登,才會有所收獲。同時也常常感受到,藝術之路,無有止境,于此道上,我應做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生。

    四、扶犁前行奮力耕耘:王鴻玉老師訪談摘編

    記者:您對自己的書法有什么看法?

    王:有追求,在探索。我從小就喜歡書法,那時,希望將來寫一手好毛筆字。慢慢覺得其中有很深的奧妙,特別是喜歡上了篆書,讀了一些歷代篆書《千字文》和名帖,非常仰慕篆書家們的不朽之作。于是,我像以前所說的那樣“在篆書這塊土地上,我也持锨掘土,扶犁前行,奮力耕耘,期望有所收獲。”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采取兩種辦法:一是繼承傳統,在這方面我認真研究了篆書的發展歷史,分析歷代名家作品的用筆、結字、章法和藝術風格,從中汲取營養,同時探索自己的創作路子。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藝術理論,指導創作實踐!

    記者:您是怎樣運用藝術理論指導創作實踐的?

    王:在理論指導實踐上,我做了如下努力:第一,強化藝術形式美原則。均衡、對比、多樣化統一,是所有藝術創作必須遵循的原則,篆書創作也不例外。在創作中,我有意識地將筆畫的“干濕”、“粗細”、結構的“疏密”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比如沉著干墨的運用,使其與飽滿濕墨筆畫形成對比,讓字顯現出生動變化,避免作品的平面之感。再如強化疏密對比原則,把“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繪畫原理,運用到創作中去,使“疏”和“密”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視角上的立體感。第二,把物理中力學原理運用到創作中去。在力學中,弧線最能表現力度,在不影響字型的情況下,將弧線伸長和縮短,能表現字上的“力”在運動變化,這樣就能產生大張大合,縱橫開張的強弓滿放的藝術效果。

    記者:最后,您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藝術道路的?

    王:藝術之路,并非坦途,只有不畏艱苦,在崎嶇道路上勇于攀登,才會有所收獲;藝術之路,無有止境,于此道上,我永遠是一個學生!【原標題:專訪王鴻玉:中原書法藝術名家的求索之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