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簡王陵位于河南省新鄉市北十三公里處的鳳凰山腳下 , 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原定陵”、“中原石頭城”之稱。
整個潞王陵由神道石刻儀仗群、潞簡王墓和次妃趙氏墓組成,共占地 157205平方米。神道石刻儀仗群設置石獸14種,大大超過了歷代帝王陵寢鎮墓瑞獸 6種的規制。南京明孝陵、北京明長陵都遵循祖制,只列獅、麟、象、駝、獬、馬6種石獸,而潞王陵竟然有石獸 14種之多,可以說是盛況空前了,歷代所有的,潞王陵皆有,歷代所無的,潞王陵也應有盡有,可謂是秦漢以來歷代帝王陵寢鎮墓瑞獸的大集中。
陵墓的主人名叫朱翊 鏐 ,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唯一同母弟。他四歲冊封為潞王,二十一歲封藩于衛輝府,因其身份特殊,權勢顯赫,被當時的朝臣們稱為“諸藩之首”。在明朝歷代皇帝先后封藩在全國各地的五十多位親王中,潞王獨居最突出的地位,所以死后更是超越規制,建成一座雖為王家陵園,卻呈皇家風范的陵墓。
陵墓建成于萬歷四十三年( 1615年),完全仿照北京的定陵,耗資巨大,無比壯觀,被譽為“中原定陵”。 建筑用材除極少數的磚木外,幾乎全部采用了青石和白石,被當地百姓稱為“中原石頭城”。
整個潞王陵由神道、潞簡王墓和次妃趙氏墓組成,陵區共占地 240畝,約為《明會典》規定的親王陵園的 4倍,由此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藩王陵墓。
潞簡王墓城門樓為陵園的總門戶,為單層檐歇山頂,封檐,無斗拱梁架檀椽之屬,梁架系用石拱券代替,頂以綠色琉璃瓦覆蓋,九脊十獸,墻壁全以青條石砌成,下辟三道拱券門洞,門釘為九帶九扣,九九八十一顆,此為中國封建社會門戶裝飾中最高規格。
陵園城墻也全用青條石砌成,上飾灰瓦屋脊式墻帽,為該墓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筑之一。整個建筑規整堅固,隨北高南低之地勢,雄峙鳳凰山前,氣勢十分雄偉,成為該墓區高大的屏障,增加了墓區壁壘森嚴的氣氛。
穿過城門,便進入了潞簡王墓的墓區。
城內橫筑三道青石城墻相隔,使陵園分為四個院落,“維岳降靈”石坊為墓區內建筑群的門戶,是一座仿木結構的石刻建筑物,全以榫卯相接。其結構為三間四柱,各柱及大小額枋正反面,以高浮雕手法鐫滿云龍寶珠圖案,皇家風范十足。明前絳環板正面精刻徑尺楷書“維岳降靈”四字,乃取《詩經·國風》篇“五岳降靈”之意。明間二柱正面陰刻對聯一幅,上聯為“龍臥太行綿玉牒”,下聯為“鳳棲瑟水濯銀璜”。意為:潞王及妃子們葬于太行之陽,衛水之濱,乃極佳的風水寶地,可靈氣通天,子孫綿延,香火不斷。正脊的中央圓雕兩條立式纏龍,頭頂寶珠,腳踏海水,各面南北,其神色充滿哀戚之情。
石坊南北兩面共置抱鼓石四組,鼓石下部雕多層仰腹方座,座的正面和左右兩側垂掉裝飾巾,巾角又下垂一環,圖案設計精美,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鼓面上刻山水寶珠圖,在它的抱鼓上各蹲有石獅,獅頭頂皆平或微凹,雄性踩彩球,或抱一球,雌性則與小獅戲耍,一大一小,其動作、神態極富母子親情,趣味橫生,將本屬于形象十分兇悍的野獸,雕成了令人喜愛的親情玩物。
穿過“維岳降靈”石坊,進入第二個院落,在中軸線神道兩側為碑廓,碑廓內墻嵌置著二世潞王朱常 淓 草書唐詩 336首,每塊石刻上還刻有各種形體、書體的印章,多則五枚,少則二枚,印印有別,其藝術功力和獨特的篆刻風格可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棱恩門原為墓區的主要建筑之一,又稱中門。為單層檐歇山頂,琉璃綠瓦,九脊十獸,外壁青條石,內幫大塊青磚,門前臺階十三級,中間用白石鑲嵌高浮雕的二龍戲珠圖案陛石。
進入第三個院落,神道東西兩側巍然聳立著 8通祭碑,為明熹宗朱由校,福王朱常洵,朝延首輔申時行,中央各部、院等衙門,河南布政司,分巡、分守河北道等地方官員所立之碑。
墓區內的主要建筑棱恩殿及左右配殿(神廚、神庫),據當地群眾傳說于 1868年前后被捻軍首領張宗禹所焚毀,現東西配殿已在原址上修復,為懸山式建筑。
棱恩殿的臺基、柱礎、拜臺尚存,在拜臺前兩邊置有高大的圓雕雄獅一對,高 3米余,正面為 9級踏步,中間嵌高浮雕二龍戲珠圖案陛石。在拜臺臺基的左、右、前三側雕有白石柱桿,臺的東南和西南兩角有兩座高 3米余的焚帛爐拜臺的建置,更加有力地烘托了享殿的雄偉壯麗。享殿的 32個巨大石礎分四行排列,由此可推知當年的大殿面闊 7間,深 3間,從現存臺基的高大寬廣和巨大的柱礎,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棱恩殿是多么的巍峨宏大。
墓區的第四個院落是墓主人朱翊 镠 的墓室、墓冢所在,以石牌坊“欞星門”為門戶,這座牌坊的型制比較特殊,結構為單間二柱,巨型的抱鼓石雕刻精美,鼓上石獅已毀,但鼓面上鐫刻的“月下麒麟”、“龍戲寶珠”和“犀牛望月”圖案則畫面如新,栩栩如生,堪稱該墓中鐫刻之精細。
走過第三道牌坊,迎面為巨型青石供案,供案是用三塊大型條石組成的,呈束腰狀,四周雕有精美花飾。在案前還放置有高大的石雕“五供”,即香爐一個,花瓶二個和燭臺二個。香爐的高近 4米,圓鼎,雙耳三足,重檐鉆尖頂,造型獨特、精致;花瓶高 2.9米,方座、方瓶,方花朵,在瓶的四周雕有精美的“鷺鷥荷花圖”,瓶頂花朵亦呈方形,四周刻有不同花飾,分別雕滿盛開的枝葉牡丹、秋菊、荷花及干枝梅花,燭臺的形象逼真,高為 2.9米,通高圓體,分三層瓜瓣,底座分多層,雕刻繁縟。
這個院落中最高大的便是潞簡王墓最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物——墓碑,墓碑外原來有高大的明樓,可惜已經毀掉了,只留下青石筑成的樓臺。墓碑龍首方趺,碑額正反兩面鐫刻楷書“皇明”二字。碑正面刻楷書“敕封潞簡王之墓”七字,字體寵大,筆法蒼勁、秀美。碑的反面陰刻朱翊 鏐 生卒年月:“隆慶戌辰貳月初五日寅時降生,萬歷甲寅伍月拾伍日辰時薨逝。”碑首上的盤龍,碑趺上的云龍寶珠等高浮雕圖案,刻工講究、精湛。
地下宮殿即墓室,是安放潞簡王棺槨的地方。墓室距地面 4米,原來有用磚、石砌筑的隧道與地面相通,潞王下葬后即填封了。在通道最前方是“金剛門”,由左右兩側巨型石槽,用長條狀板石,上下一塊塊“鑲嵌”而成,造型特殊,并且非常堅固。地宮的總面積 180平方米,分別由甬道、中庭、主墓室和左右側室組成,并且全部為青條石筑成的拱券式無梁殿建筑。中庭和左右側室與主墓室之間各有一道用整塊青石做成的石門,石門都能啟動關閉自如,并且有乳狀門釘,門釘為縱九橫九,九九八十一顆,龍面鋪首,可惜二、三十年代被盜墓者炸毀。甬道內與兩側室內已空無一物。只有中庭仍然放置有一個長方形石案,石案上擺置小型“五供”。
主墓室正中用大塊青石筑成的棺床,棺床上放置三具石槨,中間為墓主朱翊 镠 ,左側為妃子賀氏,右側為妃子楊氏。楊氏是二世潞王朱常 淓 的親生母親,比潞王晚死了十三年,也就是說十三年后,小潞王又重新開啟潞王墓,將自己的生母同生父安葬在了一起。
主墓室內除巨型棺床和石槨外,還有兩塊墓志銘,一塊為鐫刻篆體九字:“大明敕封潞簡王壙志”,另一塊用楷書鐫刻潞簡王生平志文,筆畫流暢,字跡清晰。
地宮的正上方墓冢寶頂呈圓丘式,通高 6米,周長 140米,周圍用白條石壘砌,城頂部邊沿和圓丘底部臺基為青石,形成了青白色差。
在潞簡王墓西 140米處是次妃趙氏墓,趙氏生前為潞王第二個妃子,她原是孝定皇后“欽賜”給潞王的“隨封侍媵”,死后才追封為次妃,她比潞王小兩歲,但比潞王早死了十三年,趙氏聰明、美麗、善良,倍受潞王恩寵,因此死后潞王竟冒犯“天規”,超越規制為次妃建造陵墓,而且同潞王墓并肩而立,共枕一山,同蹬一水,這在中國帝王陵墓建筑史上確屬罕見,由于次妃墓建在潞王生前,可以說無論它的用材、建筑形式和質量以及各種裝飾手法、藝術效果等方面,都要超出潞簡王墓,次妃墓的墓區建筑布局同潞王墓大體相同,四周亦筑有高大的青石城墻。墓區內有牌坊、棱恩門、棱恩殿以及欞星門等建筑。次妃墓的寶城高為 10.6米,墓室總面積為
240平方米,比潞簡王墓的要大,另外還有一奇觀,即在寶城兩側各筑兩座丫環墓,它是為隨侍趙妃陪葬的丫環建立的,這在中國陵墓建筑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近四百年來,潞王陵以其獨特的旖旎風光,雄偉的古代建筑,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撲朔迷離的神奇傳說,吸引著四方游客紛沓而來,古人曾作詩贊:“古殿空山裹,名玉有舊塋”,“秦陵和漢寢,不及此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