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皮舞”的表演由一人居中,展揮重約30斤、長7米的巨鞭絕技,八人扮馬繞圈作舞。扮馬者身背“將架”,“將架”上披紅掛綠,并綴有數枚銅鈴,叮當作響,意為“響馬”已改邪歸正。“將架”上描繪劉備、關羽、張飛、孔明、黃忠等諸將圖像。
古時候演出“馬皮舞”,在掏花過門時,執(zhí)鞭者每甩響鞭,都要首拜劉備,次拜孔明,再拜關羽、張飛、趙云、黃忠等。后隨時代變遷,演出中取消了“拜將”形式,而以巨鞭武技和扮馬將架(墻隊)武技相結合。傳統(tǒng)表演中墻隊以大跑為主,頗耗力氣;現代表演在跑動的基礎上填入步法和手勢(如藏式舞步節(jié)奏、鑼鼓節(jié)奏、踢踏的振步節(jié)奏等形式),表演起來,既節(jié)省體力,又節(jié)奏靈活鮮明,具較強的可觀賞性。
據一位采風記者描述,“馬皮舞”演出場景如下:在村西頭一塊空閑場地上,一名50多歲的中年漢子,手執(zhí)一條長約6米的巨鞭不停地揮舞,另有8名青年男女,分穿紅褲褂和黃褲褂,肩上背著一個紅漆木架,上面飾有一朵大紅花和兩排銅鈴,圍著舞鞭者,或跑圈,或分立兩旁,變著各種隊形。另有手持青刀的男子和持棍者,與舞鞭者對打,擺出“鷹擊長空”、“麒麟踏雪”等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