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2013/10/29 15:24:34 點擊數: 【字體: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閻立品先生植根梨園60年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閻立品(右)拜師梅蘭芳 左為新鳳霞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祥符調演出現場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瞻仰豫劇大師閻立品故里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孫延德先生之墓
黃河故道祥符調悠揚(下)
閻立品故居

  
    大批粉黛佳人紛紛走上舞臺,真正打開了女角的新局面,使豫劇祥符調走上輝煌之路。有“豫劇皇后”、“河南梅蘭芳”之稱的一代戲曲大師陳素真,更使豫劇祥符調走向了巔峰的序幕。

    正值妙齡的祥符調傳人閻立品為拒絕給日寇和漢奸演戲,斷然將一頭青絲剃去,拒不登臺,以彰民族氣節。

    1911年,一場決定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辛亥革命在神州大地上蔓延。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眾多戲班紛紛走出農村,一邊吶喊,一邊追求,踏出了邁向城市的腳步。當時,清河集許門組建的天興班向有關部門申請,情愿按例納捐繳稅,或“準試演三個月”進劇場演出。由此看出,街巷、胡同、村落里的“土臺子”已經不能滿足祥符調社班的演出需求了。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茶社”(戲院)在開封府興起,為祥符調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場所和組織形式。據傳,當時開封城中屬義成班在“茶社”中的演出最為火爆,公義班、公興班在各“茶社”中的演出也是頻繁不斷,充分顯示出市民對這種原來的“雜戲班”走進大劇場的認可和歡迎。不久,天興班從清河集到開封演出,一時間滿城轟動。此后,祥符調成為河南各大城市劇場的“主角兒”,并逐步衍生成為豫劇文化,大批的豫劇名家開始涌現,清河集便成為了眾多豫劇名家的搖籃。

    粉黛佳人承臺梁 中州神韻名遠揚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優秀的女演員打破封建思想的陳規陋習,登上了豫劇的大舞臺,并成為各大班社的臺柱子,尤其是豫劇五大名旦中的陳素真、馬金鳳、閻立品的先后亮相,開啟了豫劇祥符調走向鼎盛的標志。在祥符調發展的初期,凈角和旦角一直由男演員來飾演,女性上舞臺犯大忌,要燒香、放炮,殺雞灑血祭臺,方能破“晦氣”。盡管在“反串”表演的男演員中亦不乏佼佼者,但直到著名的祥符調導師、晚清時期的頂門老旦孫延德先生力排眾議,招收陳素真、王守真、張玉真3名女弟子開始,才有大批粉黛佳人紛紛走上舞臺,真正打開了女角的新局面,使豫劇祥符調走上輝煌之路。

    孫延德,藝名“白酥瓜”、“白菜心兒”,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封丘縣應舉鎮邵寨村。他7歲學藝,10歲隨父逃荒至山東菏澤,入科班學藝。3年后藝成,至祥符縣公興班搭戲,因他扮相俊俏、嗓音甜潤,走場如弱柳扶風、婀娜多姿,唱腔清脆甜美、珠圓玉潤,深受觀眾喜愛,送其外號“白酥瓜”、“白菜心兒”。有俗諺流傳說:“宰了騾子賣了馬,也要見見‘白酥瓜’。”“要聽就聽梆子曲兒,要看就看‘白菜心兒’。”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鄉日報 2013年10月18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大泉村的“懷梆武旱船”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