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對市縣官員的一番談話,使河南內鄉縣衙本已廣泛流傳的一副名聯,再度成為人們競相覽閱的熱點。
11月27日下午,記者在內鄉縣衙看到,部分建筑正在進行復古修繕,一名導游說,現在是淡季,游客不是很多,今年至今已接待游客近90萬人。
記者了解到,內鄉縣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所建,主要建筑物門前都懸掛有楹聯,共有35幅,以語言精練、寓意深刻而令人贊不絕口。
內鄉縣衙楹聯中最著名的當屬三省堂前的“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聯詞藻并不華麗,但其語言質樸、寓意深刻、內涵豐厚,深入淺出的闡述了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的辨證關系。
記者看到,一些游客對懸掛在“三省堂”前的對聯饒有興趣,除拍照、吟誦外,還專門拿出紙筆記錄下來。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介紹說,三省堂前的這幅楹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時任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寫。
據《內鄉縣志》記載,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北宋名將高瓊第22世孫。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中舉人,康熙十八年調任內鄉知縣。
時值清初,內鄉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高以永到內鄉上任后,憂心忡忡,自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燭研墨,便寫下了縣衙三省堂的這副楹聯,并懸掛于三省堂。這副楹聯已成為內鄉縣衙的鎮館之寶,高以永也因這副楹聯而被廣而曉知。
內鄉縣衙現存的35幅楹聯中,一部分反映如何為民做官,一部分反映如何清正廉潔,一部分講明了如何勤政,其余則是職能介紹。
內鄉縣衙的楹聯對研究封建社會吏治情況、衙門文化特性、了解各級官吏的思想道德都具有較高的借鑒作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
內鄉縣衙也因清代知縣高以永的一副對聯受到海內外游客、專家學者和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評價。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克強、朱鎔基、李長春、李嵐清等在視察內鄉縣衙時,對此聯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內鄉縣衙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燾在原址上營建,占地4萬多平方米,現有房舍280余間。建筑自南向北,主要有照壁、宣化坊、大門、儀門,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大堂、門房、二房、夫子院、監獄、東西庫房和后花園等。整個建筑群嚴格按照清代官制衙署營建,建筑布局與《明史》、《清會典》所載規制完全相符。
2007年10月,內鄉縣衙博物館被河南省紀委評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目前,已有16家政府部門、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在此設立廉政教育和學習實踐基地。2013年以來,僅前來參觀接受廉政教育的人數已達40萬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
王曉杰告訴記者,今年6月份,內鄉縣衙已經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三省堂”商標,高以永撰寫的那幅著名的楹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衙門文化研究院,深刻挖掘衙門文化,古為今用。下一步,將打造全國性廉政教育基地,利用楹聯文化、廉政節目、廉政展覽,更好的服務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王曉杰信心滿滿的說。(原標題:探訪內鄉縣衙 揭秘習近平講話“莫道百姓可欺”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