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版圖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獲嘉縣宛如一顆閃耀的紅星,浸潤著革命先輩的熱血,傳承著紅色基因。“作為抗日烈士的后代,我有一個夙愿,就是想更多地了解先輩們當年拋家舍業(yè)、別妻離子,在國難當頭挺身拉起隊伍投入抗日前線的精神。”當劉勝藍回憶起10年前從北京奔赴獲嘉參加“探尋先輩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紀念之旅的經(jīng)歷時,話語中滿是對先輩的崇敬與追思,“我來到這里,就是為了追尋姥爺?shù)淖阚E。”
劉勝藍口中的“姥爺”,正是平漢抗日游擊支隊主要負責人許冠英。2015年,許冠英的名字出現(xiàn)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功績的認可,更是對獲嘉這片紅色沃土孕育的革命精神的贊譽。
火熱6月,記者踏入烈士許冠英的家鄉(xiāng)——河南省獲嘉縣照鏡鎮(zhèn)樓村。在“樓村之路”展覽館,“先驅風采”篇章以濃墨重彩之姿,展現(xiàn)著許冠英波瀾壯闊的一生:16歲投身革命洪流、19歲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里,先后4次被國民黨反動派、軍閥逮捕入獄。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當日寇的鐵蹄踐踏華夏大地,在國家危亡之際,他毅然投身抗戰(zhàn),組建平漢抗日游擊支隊,在敵后展開機動靈活的游擊戰(zhàn)爭,以無畏的勇氣和卓越的智慧,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中共新(鄉(xiāng))輝(縣)獲(嘉)中心縣委成立,許冠英就是當時的核心成員之一。2023年,樓村展覽館升級改造時,特意還原了這段歷史。”獲嘉縣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賀明海介紹。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起他們家的故事。許冠英一家弟兄三人都去參加革命,1942年,許冠英在山東巨野反‘掃蕩’作戰(zhàn)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9歲。”今年98歲高齡的村民許福海,說起兒時記憶里的抗日英雄,語氣中滿是欽佩與自豪。許冠英用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獲嘉兒女。
翻開《獲嘉縣革命烈士英名錄》,284個名字背后是284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參軍報國早已深深融入獲嘉人的血脈。獲嘉縣現(xiàn)有退役軍人及其他優(yōu)撫對象1萬余人,連續(xù)五屆榮獲河南省“雙擁模范縣”稱號,這份榮譽見證著獲嘉人民對軍人的尊崇,對紅色精神的傳承。
“我們以許冠英的外孫女劉勝藍‘尋親’為藍本,采用穿越時空對話的敘事方式,重現(xiàn)先輩們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歲月,凸顯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信念與意志,表達對獲嘉縣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懷念。”大型紅色原創(chuàng)史詩劇《堅守初心》的編劇職福利介紹。
近年來,獲嘉縣還開發(fā)了多個專題課、微黨課等。同時,在新鄉(xiāng)市第一個農(nóng)村黨小組所在地——革命老區(qū)劉橋村,建起了紀念館和紅色文化廣場。這些紅色地標,不僅留住了歷史記憶,更成為宣傳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激勵著每一位獲嘉人奮勇爭先、挺膺擔當。
“受許冠英烈士感召,樓村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了從貧困村到全國文明村的蝶變。作為河南省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如今來這里學習的年輕人絡繹不絕,他們也被樓村的故事所感動。”“樓村之路”展覽館工作人員胡軍艷說,“我作為講解員,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年輕人知曉樓村歷史,從中汲取力量。”
獲嘉縣委書記趙明俊表示,紅色精神激勵著獲嘉黨員干部砥礪奮進,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身處這片紅色土地,獲嘉縣將傳承好紅色基因,大力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