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鄉(xiāng) >> 走進新鄉(xiāng) >> 印象新鄉(xiāng) >> 瀏覽新鄉(xiāng)

久旱盼甘霖 春日懷百里——百里嵩

2013/4/8 14:16:23 點擊數(shù): 【字體:

 

久旱盼甘霖 春日懷百里——百里嵩

大清皇帝御筆石碑

久旱盼甘霖 春日懷百里——百里嵩

使君祠內(nèi)古碑

久旱盼甘霖 春日懷百里——百里嵩

使君殿

久旱盼甘霖 春日懷百里——百里嵩

使君祠

    本報記者 趙新顏

    通訊員 王毅亭 吳繼杰

  去冬今春牧野大旱,幸得駐軍全力施工,才引來黃河水,緩解了旱象。近3年來,豫北已連遭兩次旱情,心里總有郁郁之感。旱了,才知道雨的可貴,看著枯旱的田野,忽然想起一個極冷僻的成語——甘雨隨車。這個成語跟一位古人有關,他是一位勤政愛民也頗有點神異色彩的封丘古人,叫百里嵩,東漢時期曾做過徐州刺史。

  百里嵩降下“刺史雨”

據(jù)《后漢書》記載,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任徐州刺史時某年境內(nèi)大旱,百里嵩巡視轄屬各縣,其所到之處“遽甘雨輒澍”。因東海等3縣地處偏遠,百里嵩沒有到達,干旱依舊。有老鄉(xiāng)告泣,“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于是百里嵩不辭辛勞,又趕往東海等邊遠山地,百里嵩車馬過處,甘雨立降。百姓把那雨叫 “刺史雨”,甘雨隨車一詞便由此而來。

  記者看到這段記載,悠然神往。一經(jīng)查閱資料,才知百里嵩是封丘縣馮村鄉(xiāng)吳村人,死后葬于王村鄉(xiāng)廟崗村,祠堂和墓依然保存完好,且被列為新鄉(xiāng)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于百里嵩為何沒有葬在本村,當?shù)赜幸粋傳說,說百里嵩晚年,因積勞成疾,身體孱弱,回鄉(xiāng)探親時,在封丘縣王村鄉(xiāng)前馬臺和后馬臺之間累倒了,路邊有一口井,一老嫗正在井邊漿洗衣物。百里嵩上前乞水飲馬。那老嫗說,這馬好肥呀,像泥捏的一樣。泥捏的馬只在廟宇或祠堂里有,百里嵩意識到自己大限已近。飲馬后再上路時,便張弓搭箭,向前射出,心想,箭落處便是自己葬身之處。走到廟崗村頭時,他看見了自己的箭,這位老人便倒斃路旁,是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大雨如注。風雨過后,百里嵩倒斃處已成一座墳丘,當?shù)匕傩蘸髞碇缐灷锸菒勖袢缱拥陌倮镝,便自發(fā)四時祭奠祀奉。當?shù)孛坑龊禃r,便天降甘霖,百里嵩死后依然在佑護一方,著實讓人敬慕。

  受過皇封的使君祠

  一個暖融融的春日,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拜謁使君祠。使君祠在廟崗村東南角,祠前是幾畝大的空地。當?shù)匕傩照f,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十,村里便有盛大的廟會,這空地上會唱幾天大戲。百里嵩是被當?shù)匕傩兆鳛橛晟窆┓畹模瑩?jù)說二月初十是百里嵩的生日,這時又正是農(nóng)田需雨的時候,春雨貴如油嘛,這個時候唱戲,其實隱含祈盼風調(diào)雨順、莊稼豐收之意。

  使君祠山門并不高大,明清建筑風格,正門高懸匾額,上書“使君祠”3個蒼勁大字。兩側門柱上的對聯(lián)頗有意味:昔日東漢循良吏,今作平丘(封丘古稱平丘)雷雨師。百里嵩勤政愛民,政績卓著,據(jù)說徐州也建有他的祠堂,但因戰(zhàn)亂和水患,祠堂早已不在。在他的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卻虔誠地將他當做神供奉起來,使他終于完成了從好官到神明的升華,永久地留在了百姓心中。

  進入山門才發(fā)現(xiàn),這是個非常大的院落,占地15畝。東邊是祠堂,西邊是使君墓,但有一些民房建在中間,讓人覺得別扭。一問才知,原來縣衛(wèi)生學校曾在這里辦學。百里嵩十分愛民,在他的祠堂里辦衛(wèi)校,培養(yǎng)基層衛(wèi)生醫(yī)療人才,也算是為民造福,想來使君也不會太介意。祠堂是3間大殿,木質(zhì)結構,明清建筑風格。使君祠始建于元至大年間,鼎盛時期,有房36間,明清時期多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1994年,完好地保存了原來的建筑風貌。進入大殿,一塊巨大匾額映入眼簾,上書“千里秋成”,細看題款,竟然是“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說實話,慈禧太后沒給世人留下什么好印象,總覺得她就是滿清腐敗、懦弱的縮影。但她的字竟然出現(xiàn)在這里,而且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也算中上之質(zhì)。百里嵩未必真的能甘雨隨車,“千里秋成”這幾個字只怕是老佛爺彰揚他興修水利,勸課農(nóng)桑,使得年成豐稔,百姓樂業(yè),號召地方官吏向他學習。從這方匾額看慈禧太后,使人有了另一種歷史感悟。

  殿中是百里嵩塑像,兩邊是4個說不出名字的塑像,看樣子像是司職雷雨的天神。所有塑像均為近年新塑,有很濃的工匠氣,而且毫無神采。大殿東南角有一通石碑,簡要記載了百里嵩生平及使君祠沿襲。記者帶著一絲遺憾走出大殿,只見東側有一座六角石質(zhì)碑亭,內(nèi)有一碑,高約兩米,因年代久遠,碑文大多不可辨識。當?shù)厝苏f,這是清嘉慶年間朝廷所立。封丘縣原文化館館長李天賜先生介紹說,清光緒六年,朝廷為百里嵩敕加“普佑”封號,使君祠成為封丘唯一一座受過皇封的廟宇。

  莊重大氣的使君墓

  祠堂西20米即是使君墓,墓呈八角形,尖頂,墓高近3米,周長30米左右,一色青磚圍砌。墓頂有柏樹一棵,盤根錯節(jié),有虬然之態(tài),按長勢推算當在百年以上。整個墓莊重大氣,卻又不失清幽。

  墓的甬道兩旁平放著許多石碑,有兩塊大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兩塊碑形制相同,文字一滿一漢,細讀漢文石碑,大意是鼓勵地方整治河工、興修水利,落款時間是嘉慶九年?吹竭@兩塊碑,聯(lián)想到前面的慈禧太后親書匾額,清廷的“普佑”封號,記者有了一種比較清晰地認識,清朝中后期對這座小小的使君祠投注了太多的關心,這是為何?細看封丘縣關于黃河的記載也許能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清代自乾隆盛世之后,國力衰退,內(nèi)憂外患此起彼伏。至光緒年間,黃河多次在封丘境內(nèi)決口泛濫,沿岸百姓深受水災之苦。而清廷此時已是日薄西山,財力捉襟見肘,無力整修黃河,加固堤防。于是統(tǒng)治者把這個興修水利、愛民勤政的刺史百里嵩作為楷模,一再褒揚、嘉獎,希望地方官吏自力更生,治理黃河,穩(wěn)定民生。

  縣令題詩使君祠

  清代封丘縣令王錫魁拜謁使君祠時曾作詩曰:“食報在斯民,儀型老漢臣。流風懷百里,膏雨沛千春。遺留號由舊,丹青儼若新。豐碑重勒石,古墓未荒榛。享事并年潔,桑麻歲歲勻。甘棠猶念名,黍敢忘郇□(此處缺損一字,原文不可考)。保障非功淺,謳歌情亦真。莫言芳躅遠,原作盛名鄰。”

  王錫魁任封丘縣令時,口碑頗好。他的這首詩,不僅表明希望百里嵩愛民的作風永遠流傳下來,同時也表明了他向百里嵩學習的愿望。由此可見,在地方為官一任,只要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后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時,是東漢末年,天下亂象已現(xiàn),朝廷里亂七八糟,但他卻用自己的樸素人格,為一方百姓營造了風調(diào)雨順、政通人和的小環(huán)境,的確值得地方官吏好好學習。

  天久旱,盼甘霖,誰能引來泉水,誰能祈落甘霖,誰就是咱老百姓的“救星”。當人民遭遇百年大旱時,人民子弟兵替身而出,抗旱挖渠引來黃河水。站立于雄偉的大功渠上,憑吊封丘“遽甘雨輒澍”的封丘古人百里嵩,心中萬千感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鄉(xiāng)日報(2011-08-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