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新鄉

新鄉比干廟 世界林之源 (1)

2016/2/2 12:12:18 點擊數: 【字體:


    巍巍太行東麓,滔滔衛河之濱,蕩蕩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氣的忠臣古廟——比干廟。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憂國恤民、以死諫君的偉大愛國者比干的塋葬地。它位于新鄉市東北20公里處,衛輝市境內的頓坊店鄉。比干因規諫獲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為林姓,故比干廟又是中國林姓家廟。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縣)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農歷四月初四,公元前1029年,被紂王剖心致死,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贊譽比干為“三仁第一”,故稱”天下第一仁”。
 
    在紂王執政初期,比干盡心盡力輔佐紂王。紂王東征西討,擴大疆域;比干辛苦監國,治理朝政。紂王回國后,比干還政于紂王。后來,紂王把國都遷到朝歌,開始大興土木,享樂無度,自以為天下太平而自得意滿。
 
    殷商末期,紂王荒淫暴虐,民怨沸騰,國勢危殆。其妖妃妲己更是助紂為虐,隨意把無辜百姓砍頭、剁足、剖腹、還設置炮烙酷刑,以求刺激,滿足耳目之從欲。比干在朝內任少師,屢次規勸紂王恤民廉政,勵精圖治。他卻充耳不聞,反在宮中營造鹿臺苑林,設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比干憂心如焚,不避湯火之誅,冒著喪生滅族大禍,一連三日泣血陳詞,犯顏強諫:“吾王所作所為上不順天,下不順地,中不順人,天地人心喪盡,傾國之禍迫在眉睫。”紂王飾非拒諫,勃然大怒:“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命左右推出比干,剖胸摘心。《史記·殷本記》中記載,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西河九龍族譜》也載紂王殺死比干后,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并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賜死摘其心。”
 
    比干死后,驟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體,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徑20米,高20余米,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墓地呈圓形,像心形,寓丹心呈現宇宙之意。
 
    在比干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心報國、冒死勸諫、堅貞剛烈、不計個人名利的積極精神,與淡泊名利、避禍歸隱、嘯傲山林的作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代李賢在《忠烈比干公廟記》中說:“比干之死為君也,為君而君殺之,則死當于理亦,宜乎重于泰山也。”時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中,有一句話最能打動人心,即:“自古拒諫之君,莫甚于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比干廟是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廟。此后,歷代皇帝或下詔封謚,或親臨祭祀,或題詩,或擴建,尊崇忠烈,畢恭畢敬,使得比干廟的規模越來越大,文化積累越來越多,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觀。比干廟占地113000平方米,四周朱墻環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環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謁祖圣地。該廟因早于孔廟500年,更在關公廟、岳飛廟之前,且是第一個供奉圣賢的“葬人含墳之廟”,故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廟”。
 
    比干廟屬于廟墓合一的建筑群,現存的基本格局為明代弘治年間重建后的樣子。廟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門、二門、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登上比干廟山門石階,仰觀山門對面,巍然聳立著一座高6米、寬10米的照壁,是明代弘治年間的建筑物。其圖案既不是雕龍畫鳳,也不是日月云水,前后正中央是由24塊高浮雕綠色琉璃磚燒制的牡丹花卉圖案,花根長在一個花瓶里,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
 
    壁前后正中央是由24塊高浮雕綠色琉璃磚拼砌的一叢叢“沒心菜”。“沒心菜”是比干廟最有名的傳說。據說比干慘遭紂王剖心以后,忠魂觸動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來搭救,讓比干緘口不語,騎馬南行,到達心地(即新鄉),就可長出新的心臟。他掩袍不語,面如土色,策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已變成的老婦攔路叫賣沒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后,口吐鮮血,墜馬身亡。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竅似留一片云。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廟周圍的田野里仍然生長著一叢叢沒心菜。沒心菜,三片葉,沒有心,人們認為是比干的七竅丹心化成。歷史的飛逝,抹去了人們對古代史實的記憶,漸漸演變成這神秘莫測的傳說,以此來寄托對比干的崇敬與哀思。
 
    照壁北為山門,山門古樸典雅,額上書“殷太師廟”四字。步入山門,甬道兩側有兩株千古柏;一曰:忠柏;一曰:孝柏。孝柏長青,象征著比干忠貞而死,后裔忠孝昌盛。二門門楣上題有:“諫臣極則”四字,左右有石聯:“主德諫難回,當此親離眾叛,欲盡如微子去,箕子奴,無以激億萬人忠貞之氣;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濺魂飛,且將以周日興,殷日衰,上訴主君主七陟降之靈。”引人注目。步入二門,甬道兩旁碑廊里碑石林立,現在珍存的86方碑碣,大都出于歷代明君賢相、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手筆。歷代帝王及文人騷客紛紛慕名到比干廟拜謁并立碑紀念,己成了一座彌足珍貴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廟、墓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思”、“亙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其中,魏孝文帝《吊殷比干文》格調古峭,風骨獨特,是南北朝著名十大書法家之一崔浩所書,為魏碑體珍品,素與洛陽龍門二十品齊名,書法價值極高,被公認為藝術史上的杰作;唐太宗《祭殷太師比干文》高達丈二,魄力雄健,氣宇軒昂;乾隆帝《御制詩文碑》清新雋雅;明代曾用升草書《題壁詩石刻》瀟灑疏潤,勢若龍蛇;清代劉希龍行書《三代孤忠》字徑尺半,蒼勁雄渾,遒逸非凡。還有李白、王維、孟郊、陶潛、邵雍等留下贊美比浩然之氣的千古絕句。不難看出,書雕者是懷著何等心情揮毫弄刀的,不愧為藝術價值極高的稀世珍品。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相傳,比干死后,紂王并不罷休,還要滿門抄斬。比干正妃陳氏有孕,為了保住忠烈一脈后代,放棄殉節,在4位婢女扶持下,星夜南逃,在長林山的石洞里(今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生下遺腹子比堅。
 
    這里山巒疊嶂,滄溪逶迤,林木蔥蘢。比堅在此出生后,紂王所派追兵趕到,盤問懷中男嬰姓名,陳氏望著滿山林木和洞外泉水,急中生智,指林為姓,以泉為名,曰“林泉”,才躲過殺身大禍。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譜系文化的研究,比干廟的特異之處還在于他是林氏宗族的發源地,這一點與號稱“天下第一廟”的孔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干廟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文中記載:比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賜林為姓,封為河清公。春秋林放襲河清公,子姓綿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尢多忠貞節義之土,稱文獻邦,科第產蟬聊。語云:“無林不開榜是也”。現在,衛輝西部山區尚存比堅逃避追兵時的藏匿地舊址,由此記載,林氏應起于比干,比干廟為林氏之家廟。“衛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比干廟已成為海內外林氏的心儀之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博寶資訊網(2009-11-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