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 記者 吉朋/圖
●盧展工起名
4月27日,在北京西四環石棉瓦和磚頭搭的臨時建筑里,身著橄欖綠迷彩服的張喜忠從柜子里拿出一幅“墨寶”。這幅“墨寶”是十個遒勁有力的行楷字“北京河南志愿者服務隊”。張喜忠說,這是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給我們賜的名,由北京一位有名的書法家題寫的。
3月3日,豫籍在京人員座談會召開,身著迷彩服的張喜忠搶了個“頭彩”,“啪”的一個標準軍禮,拉開了本次座談會的序幕。
“我是一名掏糞工。我1978年入伍,1984年退伍,1987年到北京,2000年成立老兵保潔中心。20多年來始終堅持離家不離崗,離鄉不離黨,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受到了中組部和家鄉人民的表彰……”張喜忠的精彩亮相,贏來了包括盧展工在內的領導嘉賓們的熱烈掌聲。
張喜忠是北京老兵保潔服務中心經理,被媒體稱為“當代時傳祥”。他的員工大都是河南的退伍老兵。每招到一批人,張喜忠就要帶他們去時傳祥博物館學習。12年來,他的團隊經常為殘疾人、孤寡老人、軍烈屬免費疏通下水管道。
“你們以后就叫‘北京河南志愿者服務隊’吧。”盧展工現場為他們的團隊起了一個名字,并勉勵他們,全國各地都有我們河南的學雷鋒隊伍,有助于提升我們(河南)的形象。
●打響“地道戰”
中心50多人工作時統一身著迷彩服,每天一次工作講評,每周一次軍事訓練,中心添置的工具統稱為戰備物資。對領導和嘉賓,用軍禮表示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謝意。
1978年至1984年,張喜忠曾在北京衛戍區警衛一師服役。退伍后,他在北京搞過建筑、修過馬路、撿過破爛、承包過蔬菜大棚。后來,他承包的菜地被征用建設奧運場館,親人又得了一場大病,幾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有人點撥他,城市保潔服務的市場很大。張喜忠動了心,可不少親朋都不理解——通下水道,掏大糞,太不好聽。
倔強的老張并沒退縮,“苦與累,形成了供需差距,說明這是干事創業的機會;當過兵的人,最大優勢就是不怕苦不怕累。”
“不管條件多艱苦,不管情況多復雜,有活就接,接就干好。”這是他和老伴定下的“準則”?恐@股實誠勁,“老兵”得到了貴人相助,海淀區田村路街道東營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安山不僅把整個社區的清掏保潔業務一股腦兒交給他了,還主動幫他聯系了十幾家固定大客戶。
●軍人的情懷
公司走出了困境,老張就想回報社會,卻一直找不到渠道。
一天,他接到公司所處社區的電話:“居民張紅家下水道堵塞。”張喜忠立即趕去,連抽帶掏用了一個多小時,把房內收拾得干干凈凈。按市場價算,老兩口應付費200多元,但看到老兩口一個安了心臟起搏器,一個患腦中風,老張分文未收就走了。正是這件小事讓張喜忠豁然開朗:“發揚部隊作風,在市場上打勝仗,只是用好了部隊教的本事;而力所能及地服務群眾,回報社會,才算真正繼承了軍人的情懷。”
很快,“老兵”宣布:對殘疾人、孤寡老人、特殊困難戶進行免費服務。張喜忠還找到社區黨委,主動要求參加各級組織的環保公益活動,公司內部則把每周六上午定為義務勞動時間。
“老兵”的公益觸角不僅在首都,還伸到了全國各地。汶川地震后,張喜忠組織志愿隊,直奔災區。老張還在家鄉衛輝市投資興建了玉米秸稈青儲池和養牛、養豬場;每逢麥收,他都回鄉租賃各種機械為老黨員、軍烈屬、特困戶、殘疾人及顧不上回家的農民工免費服務。
●挺進中南海
2009年4月,張喜忠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中共中央辦公廳下水道堵了。
帶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張喜忠進了中南海?吹焦こ虉D,有點發蒙,這里管線復雜,池壁濕滑。頂著壓力,張喜忠制訂了工作方案,帶著公司的業務骨干,在大樓工程部的配合下,順利疏通了中南海的下水道,得到了這輩子都沒想到的“大單”:每兩周一次的疏通、維護管道業務。
隨著業務的增多,初中畢業的張喜忠感到力不從心。“簽合同、談大業務,需要知識”!他想到了大學畢業在一家上市公司做IT白領的兒子。
因反對老張的想法被趕出家門的小張最后還是選擇了“盡孝”,他幫老張建起了公司網站,負責合同的簽訂和審核。
在兒子的幫助下,老張迎來了人生事業的高峰。今年4月7日,老張領回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者”獎。這個獎每五年評一次,北京100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中評選出10個,他是河南省唯一入選者。
■ 對話
身教重于言教
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
東方今報:創業12年,業務做進中南海,您仍然住在臨時建筑里,家人沒埋怨嗎?沒有買房計劃嗎?
張喜忠:這個臨時建筑是北京市農科院免費提供的。我和公司員工晚上起來給農科院巡更,農科院提供臨時住房和日常吃的新鮮蔬菜。
說實話,我現在也沒實力買房,每年150萬的業務,能賺十來萬,顧住家里人吃喝,兒子和媳婦也住在臨時建筑里。每年我做公益的錢有10多萬,如果不做公益,我能買得起房,但困難戶可能就得不到幫助了。
東方今報:軍事化管理,無私奉獻的企業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人?
張喜忠: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別人做到的,先從自己做起。
2003年春夏之交,北京非典疫情嚴重。一天,北京橡膠一廠家屬院的下水道嚴重堵塞,請求保潔中心清理,F場情況比預想得嚴重。我先用排風扇抽了20分鐘,然后自己戴上防毒面具,一個人下去疏通管道,員工們都十分感動。
在我帶領下,公司涌現了一個個“能舍一人臟,換來萬家潔”的小時傳祥,老兵的品牌也叫響京城,給咱河南爭了光,長了臉。
東方今報:老兵品牌叫響京城后,下一步有何更“給力”的計劃?
張喜忠:老兵團隊,下一步準備成立全國首家消防服務隊,這也是老兵品牌的延伸,F在部隊的消防兵,復員后有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一身本事沒有用處。我打算把他們組織起來。
很多人不知道,在發達國家,每1.5平方公里內,就有一個消防隊,而在中國內地,每2.5平方公里內,還沒有一個消防隊。今年2月公安部負責人稱,目前,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消防站“欠賬”30%,消防專業力量不足。
目前已有企業家愿贊助50萬。不過,北京當前環保規定要求消防車達到歐4排放標準,目前只有德國的大奔消防車能滿足這樣的標準,將近200萬,我們只有50萬贊助,根本買不起。
■ 點評
在漆黑骯臟的下水道里,河南人張喜忠能舍一人臟、換來萬家潔的精神之燭在閃光。河南人普普通通、踏踏實實的精氣神在閃光。這光芒是政治中心北京、地理中心河南深情厚誼的體現和象征。
點評人:河南省人民政府駐京辦事處副主任劉金山
■ 人物檔案
張喜忠:1959年生,河南新鄉衛輝人,北京老兵保潔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1978年入伍,1987年12月進京務工。20多年來,始終堅持離家不離崗、離鄉不離黨,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為務工地和家鄉人民做出應有貢獻,榮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者”“北京海淀區優秀共產黨員”“新鄉市十大優秀農民工”等榮譽稱號。(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 中原時傳祥:打響城市“地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