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人》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息夫人之“息”,指春秋時期的息國,就是現在的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息夫人即息侯的夫人,美貌無比。寫《息夫人》的,是信陽籍女作家曹雁雁。曹雁雁此前曾創作并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孫叔敖》。孫叔敖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令尹,令尹即丞相。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就霸業。楚莊王的曾祖父是楚文王,楚文王從息國搶來息夫人做夫人,生下的兒子后來做了楚成王,楚成王的兒子是楚穆王,楚穆王的兒子就是楚莊王。由楚國世系可以看出,息夫人比孫叔敖早,大約早80年左右。孫叔敖也是信陽人,淮濱縣的。曹雁雁深懷家鄉情結,所以連著寫家鄉的古代名人。
古往今來,都認為息夫人對息侯忠貞不二,對搶她的楚文王毫無愛情,其實未必。曹雁雁的《息夫人》顛覆傳統,表現了息夫人對楚文王的愛,雖屬文學,卻是歷史的本質真實。容我慢慢道來。
話說現在周口市淮陽縣在春秋時期是陳國,陳侯有兩個女兒,貌比后來三國東吳的大喬、小喬。陳侯的大女兒嫁到了蔡國,給蔡侯做夫人,蔡國就是現在駐馬店市上蔡縣。陳侯的二女兒就是后來的息夫人。二女兒出嫁,路過蔡國。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這12個字是《左轉》原文。“止”即攔截;“ 賓”即尊重;“ 弗賓”即不尊重,尤有隱意:輕佻,調戲,甚至猥褻。這是發生在路上嗎?似乎不可能,蔡侯大小是個諸侯,怎能在大路之上、眾目睽睽之下調戲小姨子呢?一定是把小姨子接入宮中,盛宴款待,在席間調戲。息侯對此非常惱怒,心生一計,報復蔡侯。息侯派使者去楚國對楚文王說:你出兵伐我,我向蔡侯求救;待蔡侯出兵,你就伐蔡。楚國正欲向北擴張,息侯的詭計正中楚文王下懷。在今上蔡縣與息縣之間的汝南縣,楚軍大敗蔡軍,蔡侯被俘,被帶到楚國監視居住。蔡侯咽不下這口氣,就向楚文王薦美,說息夫人如何如何美麗。蔡侯因此被釋放。楚文王則帶著親兵,以巡視的名義來到息國,見了息夫人,夜不成寐,翌日設宴答謝,席間拿下息侯,搶走息夫人。息國遂滅,成了楚國的一個縣。息侯被安置在楚國偏遠之地,息夫人成了楚文王的夫人。息夫人三年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但是《左轉》說她一直“未言”,即不與楚文王說話。楚文王問她是什么緣故,她答:“侍二夫,不能死,豈有可言?”楚文王道:“這都是蔡侯害了夫人,我當為夫人報仇。”于是出兵滅了蔡國,蔡國也成了楚國的一個縣。蔡侯再次被俘,郁郁而終。息夫人的故事說明,春秋無義戰。
正是因為《左轉》說息夫人三年“未言”,后世才認為息夫人對楚文王沒有愛情。而楚文王對息夫人卻寵愛有加,請看下列史實。
一、據史料記載,楚文王中年即位,即位五六年后搶來息夫人,可以想見,楚文王原來是有夫人的,卻讓息夫人做夫人;又滅掉蔡國,解夫人之恨。足見楚文王的寵愛。
二、息國、蔡國被滅后,處置兩侯,息侯比蔡侯待遇高,蔡侯是俘虜,而息侯雖然被安置在偏遠的地方,仍食十戶之賦,雖不富貴,卻也衣食無憂。這是楚文王因寵愛息夫人而善待息侯。
在楚文王的寵愛之下,息夫人會不會慢慢想通了家事國事天下事,漸漸對楚文王心生愛意呢?請看下列史實。
三、息侯是個毫無理智的小國之君,亡國是必然的。據學者考證,娶陳國公主之息侯,與二十多年前伐鄭之息侯,是同一個人。“息侯伐鄭”是個典故。鄭國在今鄭州市的新鄭市,地處中原之中,交通方便,是商品集散地,是商人聚集地,因商業和商業稅而富,是春秋初期的中原霸主,那時“春秋五霸”還沒有出現,所以史稱鄭國是“春秋初霸”或“春秋小霸”。息國是中原邊緣、靠近淮河的小國。在外交場合,息侯與鄭侯曾言語抵牾,息侯竟揮師伐鄭,結果大敗而還!蹲髠鳌吩u價息侯伐鄭有“五不韙”。“韙”,是也。“五不韙”就是有五個方面的不是、不對、不該。由此產生了“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個七個字的成語。及至蔡侯對息夫人“弗賓”,譴責可也,竟設圈套害人,人家可是帶兵來救你的呀!可見息侯這個人不地道。另據史書記載,息侯亦不喜政事。那么息侯這個人值得她忠貞不二嗎?楚國宮中,息夫人慢慢會想通的。
四、楚文王是大國之君,且有雄才大略。春秋初期,有幾百個諸侯國,小的如現在一個縣,大的如現在一個省,息國如縣大,楚國如省大。楚國擴張始于楚文王的父親楚武王,在楚國世系中,楚武王首先稱王,標志著楚國不再服從周天子。此前,只有周天子稱王。春秋300年,中原諸侯中大的稱“公”,小的稱 “侯”,到了戰國時期,才有稱王的。楚武王之前,楚國在漢水以南擴張,兼并許多小國;漢水是東南流向,楚武王向漢水以北、以東擴張兼并;楚文王接著擴張兼并至淮河以北,今河南省的南陽市至駐馬店市一線以南,都是楚文王擴張兼并的地盤。楚文王還是一個明君。他曾得到丹陽美姬,縱情聲色,但是終于接受大臣諍言直諫,送走了美姬。姬即王之妾,楚文王并沒有讓她取代息夫人的位置。著名的和氏璧就是楚文王發現的。卞和向楚武王獻璞玉,武王不識,說他是騙子,砍了他一只腳。卞和在山中哭泣,楚文王憐其忠,命玉工刨開璞玉,果然是稀世美玉。如此大丈夫,不值得愛嗎?楚國宮中,息夫人慢慢會想通的。
五、息夫人和楚文王共同生活了八、九年,對楚文王是有感情的。楚文王死后,息夫人的大兒子即位,才幾歲,未加冕,不稱王,不幸早殤,二兒子即位,這就是后來的楚成王。其間,由文王的弟弟子元輔政,任令尹,令尹即丞相。在楚成王六年,子元迷戀嫂子的美色,便在嫂子的寢宮旁建場館,帶領軍士跳舞,以勾引嫂子。跳舞怎么就能勾引女人?《左傳》、《史記》皆無解釋。今據學者考證,古代有“生殖崇拜舞”,祭祀時跳,后來發展為“戀愛舞”,求偶時跳,姿勢是:雙腿半下蹲呈彎曲狀,雙臂半上舉呈彎曲狀。這是模仿蝎子彎曲的螯,以及青蛙游泳時彎曲的腿,蝎子、青蛙產子多,故為“生殖崇拜舞”、“戀愛舞”。息夫人看到此舞,頓覺受辱,對侍人哭訴道:“先王帶領軍士持械跳舞,是演習戰陣,以征伐諸侯;如今令尹為我這個守寡之人跳這種舞,哪有征伐諸侯之意!”分析這句話,可認為息夫人對楚文王確有感情。侍人將這句話傳給子元,子元頓悟:“夫人不忘征伐諸侯,我倒忘了。”同時,子元卻將息夫人的不滿,錯誤地理解為對他的期望,于是率軍北上,征伐中原最強的諸侯鄭國。鄭國毫無準備,慌亂中棄城而走,外城之門、內城之門皆未閉鎖。楚軍入城,見內城之門未閉,頓生疑惑,難道待我半入而擊?便撤出城外,扎下營寨。這時,周邊諸侯應鄭國所求,紛紛趕來救援。楚軍留下營寨迷惑敵人,在夜間悄悄撤離。子元回到楚國,以為滿足了息夫人的期望,直接就住進了息夫人的寢宮。發生了什么?史書未記。不久發生宮廷政變,子元被殺,新的令尹上臺執政。楚國宮中,息夫人比較比較蔡侯、息侯、文王、子元,哪個可愛,慢慢會想通的。
六、后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一個“搶”字,息夫人是被楚文王搶來的,搶來的美女怎么會對君王產生感情呢?這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在春秋以前,被君王寵愛的美女不少都是搶來的,只說最有名的吧。妹喜,是夏桀征伐有施部落時搶來的。妲己,是殷紂王征伐有蘇部落時搶來的。褒姒,是周幽王征伐有褒部落時搶來的。和息夫人同時代的驪姬,是晉獻公征伐驪戎部落時搶來的。楚文王的丹陽之姬,即使不是搶來的,也是被征伐部落獻美以降,與搶無二。怎么會有這么多搶婚呢?因為當時仍殘留原始社會的婚俗。原始社會最早的婚俗是兄妹通婚,有伏羲女媧傳說為證。終被淘汰,部落內不再通婚,改為部落間通婚,A部落之女與B部落多個男子通婚,反之亦然,兒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例證:傳說商部落的始祖叫契,契的生母叫簡狄,簡狄食鳥蛋而生契;傳說周部落的始祖叫棄,棄的生母叫姜原,姜原在野外踩巨人腳印而生棄。食鳥蛋、踩腳印怎么會生子呢?這是母系社會知其母不知其父婚俗的神話包裝。接著就進入父系社會。父系社會的部落聯盟之內,A 部落一家之子與B部落一家之女通婚,兄弟共妻,姊妹共夫,有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舜的傳說為證。至春秋,這種婚俗仍有遺存,故而蔡侯調戲小姨子、子元挑逗兄嫂皆不以為恥;樗鬃罱K進化到一夫一妻制,部落間和睦,則和睦通婚,不和睦則搶婚。從平民到酋長皆如此。至春秋,搶婚遺俗仍存,諸侯間和睦,則和睦通婚,不和睦則搶婚,大諸侯搶小諸侯之女之夫人,或威逼小諸侯獻美,不足為奇。以現代文明衡量古代搶婚,必以為被搶之女逆來順受。其實未必,她們或許心安理得呢,因為婚俗如此。原始社會的婚俗,漢民族如此,其他民族亦如此。漢族的宋代,蒙古草原還處在原始社會,成吉思汗的結發妻子就曾被敵對部落搶走,統一蒙古草原、馳騁歐亞大陸過程中,成吉思汗也搶了多個部落酋長的嬪妃和公主,他還鼓勵子孫征服一切敵對部落,“奪去其所有一切,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漢族的明代,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仍處在原始社會。努爾哈赤滅一個部落,就娶這個部落酋長的女兒為妻。世界每個民族的原始社會的婚俗都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研究原始社會婚俗最有成就的著作,是130多年前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出版的《古代社會》,此書受到馬克思、恩格斯推崇,馬克思據此著有《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據此著有《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以上分析和論證,只為證明一句話:息夫人和楚文王是有愛情的。古往今來都認為息夫人和楚文王沒有愛情,這是受《左傳》的影響,更是受《列女傳》的影響。
《左傳》是左丘明寫的,是解釋《春秋》的,《春秋》是孔子編撰的,左丘明和孔子是同時代人?鬃釉凇墩撜Z》中說:巧言令色,過度恭敬,心藏怨恨,面上友好,對這樣的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丘,是孔子的名字?梢娍鬃优c左丘明思想多么一致。所以,《左傳》與《春秋》同為儒家經典。文以載道,《左傳》載的是儒家倫理道德。那么,息夫人懷念前夫,與楚文王“未言”,正符合儒家倫理道德!蹲髠鳌芬彩且徊课膶W巨著,息夫人對楚文王說:“侍二夫,不能死,豈有可言?”這更像文學情節,非史官所記,其實楚國宮廷也沒留下什么史料。在左丘明之后,至戰國中期,仍有其他儒者增補《左傳》,這已被學者考證和出土楚簡所證實。“侍二夫,不能死,豈有可言?”這樣的文學情節也或許是左丘明之后的其他儒者增補的?傊痪湓挘骸蹲髠鳌匪浵⒎蛉瞬⒎侨空鎸崱
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發揚光大儒家思想,把儒家倫理道德概括為“三綱五常”,綱為統領,常為規范,“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從此,儒家思想及儒家倫理道德占據統治地位。百年之后,漢成帝昏庸,皇后趙飛燕淫亂,光祿大夫(皇帝高級顧問)劉向借古諷今,收集堯舜以來90個賢明、仁智、節義、貞順的婦女和15個紅顏禍水編成《列女傳》呈獻皇帝以求規勸,卻被束之高閣。但是,《列女傳》因為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以及其榜樣的作用,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列女傳》里有息夫人,作為貞順的典型。劉向嫌《左傳》所記仍不能充分體現儒家倫理道德,便刪去了息夫人為楚文王生兩個孩子的史實,代之以如下情節:楚文王讓息侯看守城門。趁楚文王出巡,息夫人偷會息侯,說,妾須臾不忘君也,終不愿一身二嫁,妾與君活著不能同室,不如死后同穴,遂自殺,息侯亦自殺。楚文王感嘆息夫人守節有義,以諸侯之禮將二人合葬。到此,息夫人的故事還沒有完,還有民間傳說:楚文王將息夫人、息侯以諸侯之禮合葬在桃花山,老百姓在桃花山上遍植桃花,稱息夫人為桃花夫人,建“桃花夫人廟”永久祭祀。后世詩人騷客無不感懷息夫人,僅引兩首。唐代王維:莫以今日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清代隱士鄧漢儀: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如今,在湖北有多處“桃花夫人廟”遺址可尋,在河南息縣則有息夫人塑像。人們可知?傳說的息夫人并非歷史上真實的息夫人。相對于《左傳》、《列女傳》所記以及民間傳說而言,曹雁雁的《息夫人》,脫去了披在息夫人身上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外衣,再現歷史的本質真實,真是值得一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