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書是流行于河南的固始、商城、潢川、淮濱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金寨等地的曲種,清道光年間形成于固始縣東北部的羅集、分水亭子、往流集一帶。創始人楊玉彬,是道光年間固始縣東鄉清河人,善木工,口齒伶俐,記憶力強,白天為人做木工活,晚間給人講故事,久而久之,楊玉彬做木工又講故事在四鄉廣為流傳。而后一些木工紛紛效仿。后來由說故事發展到編成唱詞哼唱,以敲打木工器具掌握節奏,唱腔采用豫南的民歌小調,形成了有說有唱的曲藝形式。光緒年間,固始境內的史河、淮河進一步開發,固始縣的民間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商賈富戶蓋房造屋、添置家具者甚多,木工隊伍增加,相互間的競爭增強。民間做木工形成先問演藝后問手藝的風氣,使得藝人更加重視對灶書的鉆研。清末民初,灶書出現了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分腳色演唱,吸收了花籃戲、倒七戲、端公戲、花鼓戲的音樂唱腔及表演方法,出現了一些專門演唱灶書的班社。灶書演唱形式活潑,生活氣息濃郁,與民俗的祭灶活動緊密結合,演唱的曲書目多是迎合民間婦女口味的生活戲,具有獨特的文化意味。目前,成熟藝人大都年事已高,隊伍青黃不接,音樂唱腔有所流失,亟需扶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