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山皮影
羅山是中華民族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羅山人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不斷創造和發展了具有濃郁民間特色的本土文化,皮影戲就是它們的典型代表。逢佳節、廟會和喜事吉慶,人們不僅要割肉打酒,而且還要唱一臺皮影戲來招待遠親近鄰。
羅山皮影,以其影人制作精良,形象漂亮,音樂旋律流暢,唱詞雅俗共賞,道白如詩吟唱,劇團接請方便,舞臺搭裝簡單,演員五至七人,任時隨處能演,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好似紅艷艷的山杜鵑,綻放在豫南大地上,向人們展示著俏麗,吐釋著芬芳。
一、羅山皮影起源、發展、演變
中國皮影始于西漢,興于宋代。據老藝人熊自元、林芝梅、岳義成等人講,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至1566年)羅山就開始有皮影戲,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經過幾百年和多少代皮影藝人的加工、提煉,羅山皮影已經成熟為生、旦、凈、丑行當齊全,胡琴、鑼鼓等構成的樂隊較為完整,唱腔有板有眼或亮亢激烈,或起落平穩的戲劇藝術。
羅山皮影開始以胡琴、鑼鼓伴奏,故曰絲弦劇,后轉化為南調、挪調,再后來由人聲接腔,絲弦就逐步消失了,當代已完全成了由嗩吶代人接腔。
據老藝人講,羅山皮影源自河北灤州(現屬唐山),初來時為水影子(大影子,高約90厘米),后來轉變為二水影子(中影子,高約60厘米),至今羅山皮影所操的影子皆為二水影子。
二、皮影制作
羅山皮影之所以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與它獨有的形象逼真、造型個性十分突出的皮影人密不可分。羅山皮影的影人都是當地藝人制作,影人的形象栩栩如生,頗具豫南人的生理特性,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偏愛。羅山皮影人的制作需要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需匠人精心盡意一絲不茍才能成功“分娩”一個影人。其制作過程如下:
1、制作。羅山皮影的影人都是用牛皮、驢皮制作,它要求制作影人的皮料硬如鐵皮,韌象絲絹,亮似玻璃。所以,制皮是制作影人的關鍵。首先將材料(牛皮、驢皮)放在有純堿的溶液中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便于褪毛和去掉皮板上的油脂肉筋,浸泡時間中要翻動一、二次,使皮子均勻接觸堿液。皮子泡好后撈出濾水,用刮刀刮凈油脂肉筋和毛。再將皮料放清水中浸泡七天,撈起抻平晾干。皮料晾干后,按影人部件的大小,將皮料裁切成型,此道工序又稱下料。料下好,再次精心選擇將那些不平整和有褶皺皮料進行平整,即用錘面平光的鐵錘,在十分平而光滑的鐵砧上精心錘鍛,錘得皮料光平透明為好。
2、過稿、鏤刻。過稿和鏤刻是將一塊平面而又毫無生氣的牛皮(驢皮)變成具有鮮活生命皮影人的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羅山制作影人的老藝人都珍藏有師傅或師祖傳承的影人黑白稿。過稿時先將裁切好的皮料放于黑白稿上,然后用毛筆過描下來,描稿要一絲不茍,不差毫分。黑白稿過下來之后就可鏤刻,鏤刻前先用溫水打濕毛巾將皮料潤一下,使皮子變軟,便于行刀,省些腕力,鏤刻時根據人物臉譜、發式、服飾下刀運力,或棱角分明,或圓潤飄逸,粗重纖細得當,透刻半透刻適宜。鏤刻成功后,將半成品影人碼好放平,上壓重物促其成型待用。
3、上色、固色。皮影鏤刻成功后,應該乘著皮板質地松疏時上色。羅山皮影人物制作上色通常用五種顏色,即稀綠、丙紅、膚青、藤黃、焦黑。上色時需按祖傳技法著色,循赤、青、黃、綠、黑依次進行,著色要充足,涂抹要均勻。當一批影子全部上好顏色后,就要對其上油固色。固色用的油需用當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學物質特別熬制,老藝人根據一批活的皮料量而用油,將桐油放在鐵鍋里用火熬制,邊熬邊攪,排除油中水份,增加油的濃度,待到鍋里的油起粘絲時停火,繼續利用鍋灶余熱加溫,邊攪拌邊看油絲(絲短為嫩,絲長為老),油絲能起2至3寸長時立即端鍋離灶,老藝人講此油不老不嫩,火候正好。油涼透后就可以上油。上油不僅能保持色彩鮮艷不褪,而且能增加皮影人的光澤度和透明度。
4、連綴。連綴是制作皮影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幀皮影人物是由多節部件連綴。一般二水影子上身兩節,手和胳膊四節,在兩節相交邊緣的中間,選一個點用粗棉線連綴。這樣連綴起來的影子各個關節活動自如,全身可仰可俯,手腿能伸能屈,演員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連綴后,用準備好的三根石竹安支棍架(石竹長40厘米),一根石竹用細鐵絲擰纏于影子頸部固定,使頸部成為雙層,這樣此身影子就可以一身多面承擔多個角色,演出時只須調換面孔頭飾即可。另兩根石竹分別裝于兩只手的腕部固定。完成了上面全部工序,一個色彩鮮亮、個性鮮明的影人就“呱呱”墜地了。
三、唱詞與道白
羅山皮影演唱的內容十分豐富,到鼎盛時期,師傅口授相傳有410多個劇目,經常唱的有49本231個劇目,很多是古典名著,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等傳統名著。羅山皮影演唱,雖以名著為腳本,卻不照本宣科,而是將其故事情節更加緊湊,同時創作出極具豫南風情的唱詞。這些唱詞如詩如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韻律,還有諺語、歇后語、俚語相夾其間,從效果上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雅俗共賞。如書生的唱詞引用的古詩“雙雙飛雀落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農村老婦唱詞常見“人到老來奔花臺,手攀花枝淚滿腮,花開花謝年年有,光陰一去不再來”。不同的人物借用不同的名詩佳句作唱詞,因此羅山皮影唱詞具有非常強的儒雅感染力。
羅山皮影戲的道白多于唱詞,一切人物故事的起因、發展和高潮,都是通過道白來表現。道白用豫南地方方言,其間很多地方或引經注典、或夾以農事諺語、民間笑話、鄉村俚語。如:習的是撬門擰鎖,愛的是風大月落,百般手藝都不會,精的是一字的生活——“偷”;再如:“麻混細雨滿天星,滾湯鍋里結冰凌,老鼠咬住貍貓腿,四兩小雞斗老鷹。”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這些道白豫南地區群眾耳熟能詳,大家十分喜愛。
四、羅山皮影的音樂與唱腔
羅山皮影的音樂和豫南鄂北的民歌、小調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其唱腔高亢、明亮、悠揚、委婉,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它的整個音樂由唱腔、嗩吶幫腔和打擊樂三部組成,節奏明快,旋律流暢。
羅山皮影戲唱腔音樂是板腔為體為主,曲牌體為輔的混合音樂唱腔,多數是一板一眼,節奏、速度有快有慢,多為“徵”調式,其板式簡潔干煉,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有板無眼類,她共有五種唱腔。
羅山皮影戲發展到鼎盛時期,其音樂唱腔又有東調、西調之分。東調音樂唱腔特點是亮亢激昂,適宜唱武場戲;西調音樂唱腔的特點是起落平穩,輕揚、板式慢緩,悠揚婉轉,適合唱文場戲。近20多年來,由于皮影市場不斷滑坡,演員演唱刪繁就簡,東調西調的特點已不再明顯了。
五、羅山皮影的表演操作藝術
羅山皮影表演的演員雙手操持支撐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帳上,其行、止、動、靜、喜、怒、哀、樂,全靠演員操持影子的基本功。幾百年來沿襲至今,業內人士說得好:“皮影戲好學,三根棍難戳。”
一是小動作操作,多用于文場戲,有起、坐、走、觀、飲、叩首、指責、接奉、整冠、捋髯、束帶等。
二是大動作多用于武場戲。如騰云駕霧、打虎擒龍、帶兵叫陣、校場比武等。無論是大動作或小動作,力求表現劇中人物的神與情,這就要求表演者既要有高超的操影藝術,又要對劇情深刻理解。
六、羅山皮影的編制與演出程序
1、皮影的編制。羅山皮影以皮影戲箱為單位,一擔(兩只)箱就是一個皮影隊,皮影隊員少的6人,多的7人,其中唱師2人,樂隊4~5人。一個皮影隊(一擔箱)配套皮影人多少不等,一般說約在50身左右,男身占三分之二,女身占三分之一,影人的臉譜80個左右,帽子150個以上。另外,有刀、槍、斧、鋮等各式兵器30余件,馬、虎、龍、鳳、麒麟、四不象等走獸飛禽,以及宮殿、門窗、車船等道具。皮影戲箱又分頭箱(乾箱)和腳箱(坤箱),頭箱專放影人,腳箱專放樂器。沒有演出任務,在家里存放時,頭箱放置在腳箱之上碼好,此為先師傳下來的規矩沿襲至今。
2、演出程序。羅山皮影戲一天三場戲為一本(夜晚一場戲為燈戲),無論一個影隊在一個點唱幾天,其頭場戲演出過程如下:
(1)發箱。過去唱戲,一般是東家頭一天晚上派人到皮影戲箱主家請戲擔箱,然后箱主于當晚通知演員和演奏員。現在由于通訊發達,請戲不再提前派人擔箱,只是打電話或打手機相邀即可。
(2)搭臺。皮影戲隊員一到東道主家,前臺大師傅即為東道主撰寫祈文,書寫對聯和商定劇目,其他隊員開始搭臺。據老輩人講,過去搭的皮影戲臺是高臺,是用6條板凳、7扇門板外加一個風簸搭臺。因此,才有“6條板凳7扇門、離了風簸搭不成”之說。現在搭戲臺簡便多了,用兩把家庭常用的椅子面對面綁在一起,椅靠上橫著平放一塊門板,在門板上撐起早已加工好帶來的長6尺、寬3尺的長方形幕帳,即為前臺。
戲臺搭置后,前臺師傅開頭箱,亮掛影人。大線掛文武凈、八卦衣、官補、八團,中線掛馬褂、短襖,下線掛旦角服飾。并把整場人物臉譜、服飾配戴停當后,臺師傅開腳箱,取樂器,開場打鬧臺。
(3)償臺。近十年來,由于受多種文化娛樂形式的沖擊,羅山皮影戲已不單是為群眾帶來娛樂的一種活動,而且是人們祈盼幸福、憧憬未來的一種寄托。眼下人們每逢娶妻生子、造房蓋屋、學子中榜、孩子周歲、母牛生犢等喜事,親朋好友都要前往慶賀,唱影子戲幾乎成了慶賀喜事的一種程式化的禮儀。因此,償臺成了現今唱皮影戲的第一道程序。償臺是東道主將準備好的貢香、火紙、蠟燭、魚、肉、白酒、掛面(俗稱三牲祭禮)、紅封子(錢)、香皂、毛巾、香煙等一盤托出,燃放鞭炮送到舞臺帳中,樂隊奏樂,大師傅雙手接過,鼓樂齊鳴,燃放鞭炮,點亮蠟燭,焚燒火紙,主人跪拜,神戲開始。神戲由前臺大師傅主持,然后焚燒祈文,動請太白金星,言明某時、某地、某人為某事答謝眾神和眾仙,同時煩請太白仙人邀請各路神仙下凡駕臨此事,福佑全家。償臺戲可長可短,一般唱一個小時左右。
七、羅山皮影影響和現狀
皮影這朵民間戲劇之花自明朝后期傳入羅山后,很快在豫南山區生根、繁衍、開花,至盛花期,全縣有47個皮影演出隊,常年活躍在大別山區的羅山、光山、新縣、大悟縣等地,經常演出的416個目,每場戲的觀眾少時也有三、四百人,多時達千余人,為群眾送去了無窮的歡樂。
20世紀四十年代,羅山彭新楊店楊龍山制作的皮影人物就飄洋過海銷往美國。
建國前夕,羅山周黨著名皮影藝人詹國祥帶著羅山皮影去臺灣,很快將羅山皮影在臺灣傳播開來,并傳到美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1964年,羅山皮影表演現代戲《血淚仇》,參加信陽地區匯演,榮獲優秀獎,獲獎金300元。
1984年、1985年,生于皮影制作世家的楊義成和自學成才的岳義成,設計制作的皮影人物造型,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河南民間藝術展覽”,后又在廣州展出,獲中外專家、學者好評。
1986年,羅山縣文化局組織文學、美術、皮影、音樂等專業人員對皮影進行改革,試點選在彭新鎮,制定“四有標準”:有固定腳本、有燈光字幕、有女演員演出、有音樂唱腔變化。改革成功制作了眼動嘴動的影人,創作運用了間奏曲,增加了琴、笙、簫樂器,使用了藍色天幕,將幕帳放大,幕可以拉動,場次與唱詞打上字幕,培養了10名女演員登臺演唱。省文化廳對羅山皮影改革給予了大力支持和肯定,派人對改革后羅山皮影錄制了音像。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派學者來羅山調查皮影戲相關資料,并在其校刊和日本有關媒體作了報道介紹。1995年,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來羅山周黨錄制皮影演出全過程,向東南亞播放。
近些年來,羅山皮影戲象電影和其它劇種一樣日益冷落,陷入窘境,其文化娛樂功能逐漸消亡。唱戲者年至古稀,看戲者七十開外,看戲的和唱戲的都后繼乏人。村民如有喜慶之事,事主還要拿好煙、敬香茶、請灣鄰捧場看戲,不然就顯得很冷清,所以常常是看戲的沒有唱戲的多,也很少有人接戲請戲唱戲了。再過若干年,羅山的皮影藝術可能會失傳,對其搶救發掘已刻不容緩,應該及時組織文學、音樂、工藝等相關人士,將羅山皮影藝術整理加工成音像資料傳于后世。【原標題:羅山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