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
金振中(1904—1985),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谷彰褡逵⑿。家貧,讀過私塾,當過學徒,24歲加入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曾在張自忠任校長的“西北陸軍軍官學校”學習。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旅長等職。參加過對日作戰的“喜峰口戰役”,指揮“七七事變”盧溝橋保衛戰,參加漢口保衛戰,淮海戰役中起義回鄉,做小販為生。1958年,被定為偽軍府警憲人員中的反革命分子,監督勞動。1969年,全家從縣城被遣送到農村勞動改造,改為農民戶口。1978年,金振中按起義人員落實政策。1980年,全家從農村遷回固始縣城,改為居民戶口,被安排在縣文化館工作,并任固始縣政協常委、河南省政協委員。1985年3月1日逝世,8月14日,骨灰安葬在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旁邊的青松翠柏之中。
備戰
1936年春,麥苗起身返青,油菜花黃遍了華北原野,如詩如畫。
這是一個多雨的春天。
滿城陰霾里,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219團三營奉命接替盧溝橋和宛平城的防務。
三營營長叫金振中。
三營是個加強營,有步兵四個連,重機槍一連,重迫擊炮一連,輕迫擊炮一連,合計1400余人,戰斗力量相當于一個團。派一個團的力量駐防稱作一個營,可能是一個韜略。
宛平,自古為北京城南的門戶;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戰略位置重要,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金振中登上三百年滄桑的宛平城樓,舉目四望,心頭像壓上了鉛色的城磚。豐臺已被踏在了日寇的鐵蹄下,盧溝橋車站已成了日軍的演練場;陣陣喊殺聲和槍炮聲不時沖撞著宛平城。宛平城在戰栗。城外,中國的土地上,除了正生長的莊稼,百姓和牲畜一同在逃亡。金振中感到自己的心在流血,汩汩流淌著一個軍人恥辱的鮮血。
一番籌劃之后,金振中馬上著手實施布防。他把戰斗力較強的第11連布置在鐵橋及其以北龍王廟;把第12連布置在城南角到南河岔一線;把第九連布防在城內,第十連集結在鐵橋西首,作為預備隊;重迫擊炮連布置于鐵橋西首,主要用于殲滅日軍戰車和日軍密集的步兵;輕迫擊炮集結石橋南側,便于支援第12連,重迫擊炮連布置于城內南北兩角,便于遠距離支援兩翼部隊。金振中每天都要多次巡查陣地,像走在自己的紅薯地里,紅著疲倦的眼睛檢查每一處設防的具體情況。他要求戰士時刻準備迎戰來犯之敵,殲滅來犯之敵。他說,小鬼子快,要瞪大眼睛瞅著,小蠓蟲過眼的功夫,小鬼子就到跟前啦。
這支隊伍和日寇血戰過,雖然取得過喜峰口戰役勝利,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金振中深知日寇武力的強大。不過,他更知道,他的隊伍最大的優勢就是來自民族危亡時刻戰士的同仇敵愾。這種力量的強大會勝過所有的武器。為此,他擬了兩句口號:“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在軍中叫響。在每一頓飯前,在每一次睡覺前,他都帶頭呼喊:“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一千多名戰士一起呼喊,山鳴谷應,響遏行云。每當此時,戰士們熱血沸騰,齒碎眥裂,泣血流涕,誓死保衛城、橋,保衛中國軍人的榮譽,保護民族僅存的一點尊嚴。
金振中痛下了決心。
金振中拜謁國民軍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馮治安,陳述當前情況說,大敵當前,日寇不分晝夜地圍繞宛平和盧溝橋演習,其用心險惡,目的是趁我們麻痹懈怠之機,或偷襲,或硬奪我城、橋,屆時如何應付?
馮治安說,平津是我國著名的大都市,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要地,國內國際都深切關注,稍有失當,即時就要遭到國內外人士的指責和唾棄。
金振中說:“我將本著師長的一系列訓示,不惹事,不怕事,維持目前局勢,但是到了最后忍無可忍的關頭,如日寇偷襲或硬奪我城、橋,我只得抱定和城橋共存亡決心,以維護本軍名譽,報答舉國同胞殷殷期待抗日的熱情。”
馮治安聽罷沉吟片刻,說,好罷。
這個夏天的雨水也特別多。一個雨季過去了,一個雨季又到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