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泉池風景區是河南省著名的溫泉療養和山岳風景區.它位于河南省商城縣西南15公里處里處的鰱魚山水庫上游西岸,大別山腹地金剛臺腳下,以溫泉水的醫療效果而聞名。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8—22′,北緯31°40—43 '。轄區東西寬5公里,南北長6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大約呈倒三角形。
湯泉池是以溫泉命名而又因溫泉的醫療價值而聞名。溫泉大約形成于一億年以前,現有三個泉眼,日出水量650噸,水質清亮潔凈,水溫56°C-58°C,泉水經光線譜定量分析,水中含鍶、銀、鈦、硼、鉻、銅、鉛、鈣、鈉、鎂、鉀、氟等元素,按醫療礦泉分類屬于淡溫泉、硅酸泉和氟泉。利用溫泉的熱力學效應和藥物化學作用,對皮膚病、風濕病、腸胃病以及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外科、婦科疾病均有顯著療效,特別是皮膚病、風濕病治愈率高達80%以上。健康人常浴亦能護膚美容、增食催眠,故有“藥泉”之稱。早在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志》中稱其“溫湯”;明嘉靖《商城縣志》記載:“溫泉,在西南三十公里,自石罅中流出,其色綠,其熱如湯,人浴之可治疥癩”。鄉民依泉聚居而成“湯坑店市”,并建“凈梵寺”于雷山,建“湯坑橋”于灌河之上。清乾隆25年(公元1760年),乾隆皇帝游覽湯泉池,御筆題書“湯坑”,并立碑志之。清嘉慶年間,官府在此創辦“溫泉書院”。后修建官池、男池、女池、洗衣池、溫水井。歷史上,諸多文人雅士、遷客騷人曾慕名而來,明代大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清邑人王佑等均曾臨泉賦詩,寫下了“洗心千澗水,濯足溫泉宮”、“雷山暗脈通溫泉,渾似華清別有天”等著名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