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木俎,俎面呈長方形,中間稍凹,長25.7厘米,通高15厘米。俎面和兩側均涂黑漆,朱繪斜三角紋和云紋。
漆器工藝從商周時期開始出現,到春秋戰國以后日益繁榮。春秋時期的漆器開始使用金屬附件,并有鑲嵌金貝和壓花金箔的作品。戰國時期,漆器數量大增,應用范圍變廣,包括日常生活用具的耳杯、盤、盂、俎、案、箱等,樂器的鼓、瑟、編鐘架等,明器中的鑲有鹿角的鎮墓獸、虎座鳳鳥懸鼓、虎座飛鳥、透雕小座屏等。這些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繪出金、黃、紅、綠、白等色圖案,常見的紋飾有云紋、幾何紋、勾連紋、動植物紋,以及表現狩獵、舞樂、出行等活動的圖像,色彩絢麗,紋飾生動,線條勁利流暢,表現出很高的繪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