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秀美山水 >> 山水與品牌 >> 瀏覽信陽

革命老區行:何家沖,永遠前進的出發地

2013/8/2 11:42:42 點擊數: 【字體: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樹起來,……你看那紅軍的隊伍真威風,百戰百勝最英勇……”

    又是一個桂花飄香的季節,在這首熟悉的歌謠聲中,我們驅車穿過豫南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拜謁著名的“紅軍搖籃”、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河南羅山縣何家沖。

    75年前,紅二十五軍長征北上從何家沖出發

    何家沖是當年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踏進大別山北麓群山環抱中的何家沖,整個心肺都浸入紅色的革命故事之中。

    始建于明代的何氏祠就是當年紅二十五軍軍部。蒼松翠柏間,青磚黑瓦、綠苔斑駁的舊建筑透出幾分古樸和厚重,屋檐下“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幾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一棵柏樹傲然挺立于靜寂的院中央,這是1934年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前,徐海東將軍親手栽種的。它見證了紅軍將士長征前的悲壯與堅定,斑駁皴裂的樹皮更深深印記著何家沖75年來的滄桑變遷。

    走出何氏祠,穿過曲折回轉的青石板路,當年紅軍戰士曾經使用過的“紅軍碾”雖已派不上用場,但是完好無損,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紅軍生活的艱苦與磨難,又似在向后人昭示著百折不撓、艱苦拼搏的光榮傳統。這只石碾是當年紅軍戰士為粉碎敵人封鎖而開鑿的生活工具,3頭毛驢晝夜不停地拉碾,一整天碾的米也只夠紅軍戰士吃頓稀飯。當時,2000多名紅軍將士和何家沖的300多位村民就靠它碾米充饑。

    紅軍長征出發地的標志物,是一棵有880多年歷史的銀杏樹,粗壯的樹干需要三個成年人伸開雙臂才能勉強圍住。1934年11月16日那天,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紅二十五軍2000余名將士就是在這棵樹下奉中革軍委命令,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何家沖出發,走出豫南山林,踏上了漫漫長征之路。帶著何家沖人民的囑托,這支部隊作為“北上先鋒”,最先到達了陜北,為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何家沖,不少人講起往事仍然是那樣的情意綿長。“何大媽一個婦人,利用微薄收成在后山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紅軍傷員,其中一名紅軍傷員被‘清剿隊’抓獲,她用自己的親生兒子冒險換回這位紅軍傷員。還有一次為救一個叫余占海的紅軍傷員,她當眾刺瞎右眼以證實傷員是她的親人。”在村口,記者聆聽到何家沖歷數不盡的紅軍故事,心里再次激起陣陣波瀾。

    何家沖已經91歲高齡的老人何國忠,是紅軍時期參加支前的赤衛隊員,親眼目睹了紅二十五軍集結出發時的場景。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地記得75年前那首響徹何家大院的紅二十五軍軍歌:“愛護老百姓,買賣要公平,不拿鄉親一針線……”

    羅山縣史記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羅山有10萬人參加紅軍,3.6萬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紅色旅游,何家沖發展經濟的另一張名片

    正當我們還沉浸在一個個蕩氣回腸的悲壯故事中時,一陣陣充滿童稚的瑯瑯讀書聲,又把我們拉回到了現實中。原來,位于紀念館旁邊的“何家沖八一希望小學”正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座“八一希望小學”,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的時候,由中央軍委機關援建的。

    回轉身來,信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信陽職業技術學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信陽師院紅色教育基地、信陽黨校廉政教育基地……30余塊鑲在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上的金字牌匾格外醒目。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何家沖紀念館已經成為全省60余家企業、學校、黨政機關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天前來參觀和接受教育的游客絡繹不絕。

    何家沖的紅色旅游項目不但給當地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還起到了教育人、啟迪人、塑造人的作用,被廣大游客譽為“心靈的出發地”。羅山縣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張玉振告訴記者,近年來,在羅山軍民的共同努力下,紅色旅游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

    采訪過程中,記者見到一位帶著孩子專程從200多公里外的漯河來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游客。他說:“沒有想到從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坳里走出了一支這么了不起的隊伍,這種精神將永恒地鐫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這種精神應該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

    2005年,何家沖被納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的大別山鄂豫皖紅色旅游區中,成為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與此同時,信陽市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全力打造以“千里躍進”、“將軍故里”、“紅軍長征”、“江淮抗戰”為主題的4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何家沖理所當然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地政府在何家沖紅色旅游景區項目中規劃了8個功能區、40多個景點,以紅色旅游為主要支撐,兼具愛國主義教育、野營觀光、登山探險、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等多種功能。目前,何家沖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綜合性旅游配套體系,每年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觀光的游客達90多萬人次。

    隨著紅色旅游項目的開發,何家沖逐漸被越來越多外地人知曉和了解,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礦產資源也開始走出大山,流通全國各地,為老區人民換回了不菲的收入。現在,這片英雄和神奇的土地,不僅僅作為紅軍長征出發地煥發出青春和活力,而且也作為人們精神的出發地,成為河南紅色旅游的精品線路,逐步受到人們推崇,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羅山縣旅游局領導介紹說:下一步,何家沖景區將向縱深開發,進一步豐富景點建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豫楚文化,提高服務檔次和管理水平,打造區域性紅色旅游精品、國家4A級旅游區、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豫南民俗風情園、豫南花果山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

    艱苦奮斗,何家沖人永遠的精神財富

    75年過去了,如今的何家沖已是舊貌換新顏。

    何家沖甸口村民組的王平貴欣喜地告訴記者,如今村里已經走上了小康路,實現了電力、自來水、電話、有線電視、寬帶網絡、柏油路等“六通”, “八一希望小學”給全村兒童提供了最好的啟蒙課堂,每天都有老人在校外的大樹下望著兩幢教學樓,聽著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享受著幸福和安詳。 

    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已經成為何家沖人永遠的精神財富。近年來,他們真抓苦干,搞好了村辦林場、板栗基地、茶場、竹園、旅游等項目,村組年集體收入40多萬元,農民年人均現金收入3100多元,何家沖成為名副其實的豫南“明星村”。

    何家沖群眾的富裕生活只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縮影。羅山縣委書記鄭志強說:“進入新時代,羅山縣72萬群眾正以紅軍長征精神為動力,目前有15 萬人出去闖市場,年勞務收入9億元。”縣里建立的羅山新區,已吸引了數億元的投資項目,特色旅游業、農業穩居全省上游,礦產、工業方興未艾……

    近年來全縣強力實施工業興縣戰略,逐步形成化工、紡織、機械、木業、陶瓷五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和利稅迅速攀升;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縣城建成面積擴大到16平方公里,人口達12萬人,全縣城鎮化率達27.8%;加快農業產業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達到3500元以上。

    說起當地經濟發展的前景,鄭志強書記滿懷信心,他扳著指頭歷數當前羅山發展的優勢:

    豐富的農業資源。全縣水稻、小麥、油菜的產量穩中有升。近年來,以信陽毛尖為主產品的優質茶基地發展到5萬多畝,年產綠茶100萬公斤,羅山茶已成為“信陽毛尖”中一支耀眼的奇葩,香飄千里,馳名中外。以茶葉為代表的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產業群體,已初步形成區域特色和規模優勢。

    潛力巨大的礦產資源。羅山目前已發現各類礦藏24種,大型礦藏4處,其中,銀、螢石、珍珠巖、膨潤土品位較高,花崗巖、大理石儲量達數十億立方米,可開采上百年,羅山礦產業正由小到大逐步發展。

    可靠的能源保障。目前,全縣已建成10KV輸電線路61條,220KV變電站一座,110KV、35KV變電站13座,年用電量近3億千瓦時。另外,國家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工程每年為羅山供氣1億立方米,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在當地政府的科學籌劃下,一幅新農村建設的畫卷,也正在以何家沖為中心向四面伸展開來。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農村教育發展較快,衛生保障體系日臻完善,醫療網點覆蓋城鄉……

    采訪結束,離開何家沖的路上,穿過層巒疊嶂的巍巍青山,透過迷蒙的煙雨,可以清晰地看到羅山境內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網絡如綿延的玉帶在青山中盤繞。國道312線和省道開(封)武(漢)路貫穿東西、南北,京廣鐵路、京九鐵路、寧西鐵路、京珠高速公路、正在興建中的石武高速鐵路都近在咫尺,1小時可達信陽、武漢,2小時可達鄭州、合肥……

    便利快捷的交通網絡、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已經為當地發展騰飛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焦景宏 孫明江 本報特約記者 翟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2009-11-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