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簡介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信陽毛尖主產地在浉河區西部董家河、浉河港、吳家店鄉的深山區、南部東雙河、柳林、李家寨、譚家河、十三里橋以及平橋區的平橋鎮等鄉鎮的部分高山區和淺山區。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部五里店、彭家灣、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 1967年春,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開創了茶樹北上過淮河的先例。現淮北數鄉種茶已達2000余畝,年產毛尖2萬多公斤。正宗信陽毛尖的產區,除浉河區外,還含平橋區和毗鄰羅山縣南部靈山一帶澀港、彭新、青山三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陽毛尖的生產已推廣全市。
信陽毛尖榮譽
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8年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龍潭”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的好成績,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 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于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據查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后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云)、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余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后,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信陽毛尖的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園面積有150萬畝,年產茶葉3600萬公斤,綜合產值達40億多元。(原標題:信陽毛尖:信陽市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