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全國十多個省市的蔣姓代表齊聚淮濱,重返期思,這是他們“歷史上的首次尋根聚會”。2600多年前,為避楚人兵鋒,他們的祖先從這座古城四散而逃,逐漸播遷到全國各地。如今按照各自家譜的指引,他們回到了蔣國故城期思,2000多年過去了,國滅的哀痛早已撫平,對祖先的追慕之心,卻無法忘懷。
但由于歷史久遠,蔣國的不少事情并不清晰,有的問題甚至在學者和蔣姓中存在分歧和爭議。
西周分封的諸侯國為數眾多,都不很大,有很多是五十里、百里的小國,約相當于現在的一個縣,歷史上那些重要的諸侯國,如齊、魯、楚、鄭、晉、秦等國,都曾獲得特殊的發展機遇,或者出過幾代很有作為的國君,國家充分發展,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更多的諸侯國沒有留下詳細的史料,如今只能憑借有限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進行研究,很多情況只能推測,因此形成眾多的說法。
這次“尋根聚會”,不同地區的蔣氏代表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其中就有不少爭議之處,比如蔣國最初封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蔣地究竟在哪里?目前有數種說法,獲嘉蔣村、尉氏蔣城、固始蔣集和淮濱期思,而最重要的兩種看法,是獲嘉蔣村說和淮濱期思說。
周代分封諸侯,大多以初封地的原始地名作為國名。“蔣”(或稱“菰”,后來演變成茭白)是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很強,在中國分布極廣,北到黑龍江,南到海南島都出產。這種植物原產地在哪里?或者說最初以這種植物命名的地方是哪兒?這些如今都很難考證了。期思地處淮河南岸,河湖密布,水網發達,如今還有廣闊的濕地面積,無疑有著“菰”良好的生存環境;而獲嘉蔣村一帶,也有多條河流,何況古代河南北部溫暖濕潤,水草豐美,水資源十分豐富。因此無法一次推斷蔣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