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異國風(fēng)情
在雞公山上,有一個萬國廣場。
乍一聽這個名字,讓人感到神秘的同時又產(chǎn)生諸多聯(lián)想。
時光倒流至1898年~1936年間,包括中國在內(nèi),有24個國家的不同身份的人,在萬國廣場四周建造了彰顯別墅主人本土文化元素的近500幢單體別墅,它們或藏身山林,或矗立湖畔,或傲然屹立于山巔。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1935年夏,來這里避暑的外國人達(dá)到了2000多人。
后來,有關(guān)部門在此建立了萬國廣場,廣場上飄蕩著這些國家的旗幟。
東方今報記者看到,萬國廣場地處山腰中的一個開闊地帶,如今的旗桿上空蕩蕩的。旗桿基幢由花崗巖石頭砌成,基幢的銅牌上寫著德國、意大利、法國、荷蘭、丹麥、菲律賓、葡萄牙、俄國、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國家的名字,一些銅牌已經(jīng)脫落。
盡管這些建筑風(fēng)格各異,但墻體都是用山中的花崗巖石頭建成,既富有質(zhì)感,又散發(fā)著一種別致的味道。
如今,保存尚好的上百幢老別墅在艱難地支撐著這個昔日“國際村”的氣場。
身在其中,看著原始風(fēng)貌及時光在此間凝留的痕跡,好像穿越一樣。
那時的雞公山,有街道和洋商區(qū),還設(shè)有醫(yī)院、學(xué)校、運動場、郵政局、電報局、警察局等。一個個白皮膚藍(lán)眼睛的外國人,給沉寂的山林帶來了多少人煙和異國風(fēng)情?
●租界的“界外飛地”
雞公山建筑群的形成,與一個叫李立生的美國傳教士有關(guān)。
1890年,原名丹尼爾·納爾森的李立生,從美國來到湖北漢口。
1902年平漢鐵路通車后,鐵路經(jīng)過信陽雞公山,他開始在河南信陽傳教。1902年10月21日,李立生和同伴施道格,首次踏訪雞公山。
據(jù)雞公山管理區(qū)旅游文化局局長何軍介紹,李立生的女兒瑪莉在她父親的傳記中寫道,由于天氣炎熱,他們在當(dāng)?shù)睾懿贿m應(yīng),李立生剛出生的小兒子李敦禮不幸染上的熱病,差點死去。這件事使李立生下決心尋找一處可以避暑的地方,他首先想到了信陽人常常提起的雞公山。第一次的探訪,雞公山的山勢讓他們印象深刻,認(rèn)為這是一處絕佳的避暑之所。
1903年9月15日,李立生和施道格通過賄賂信陽知州,購買了雞公山長1.5公里、寬約1公里的山場,他們在此興建了4幢別墅。第二年,施道格又購買了方圓2.5平方公里的土地,建了兩幢別墅。
隨后,西方傳教士和商人紛至沓來,一幢幢風(fēng)格各異的石頭房子如雨后春筍般在這里冒出。
到1905年年底,雞公山上已建有英、美、法、俄、日等國洋房27幢。但這些別墅的建造,沒有經(jīng)過官府批準(zhǔn),是違章建筑。
朝廷知道后,震怒,嚴(yán)令查辦。最后,清政府將雞公山土地及建筑全部估價贖回租賃。傳教士所購山地,則被單獨劃為“教會區(qū)”,享受治外法權(quán)。
那時,驕橫的外國人不允許中國人在別墅區(qū)行走,警察也不能進(jìn)去查其戶口。雞公山儼然成了中國的一個公共租界。
現(xiàn)在,雞公山景區(qū)管理處還收藏著一塊“租界碑”,這里被學(xué)者稱之為漢口租界的“界外飛地”。
●那些老別墅
雞公山現(xiàn)存的老別墅中,尤以馬歇爾樓、美國大樓、美齡舞廳、頤廬和姊妹樓等最具特色。
這些老別墅,散落在幽深的山谷里,靜謐和空靈,冷色和暖色,竟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