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灶書表演劇照(資料圖片)
灶書又名“丁香戲”,是我縣特有的民間曲種,也是全國稀有的曲種之一。專家學者評價源于灶書的敘事長詩《郭丁香》,填補了漢族地區沒有民間敘事長詩的空白,豐富了漢族地區民間敘事長詩的寶庫,為漢族地區文化的研究和中國敘事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范本。
《郭丁香》是灶書唯一的曲目,是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以灶書表演形式傳唱的長句式民間詩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灶書《郭丁香》語言樸實無華,生活氣息濃厚,故事情節曲折感人,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是一部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優秀敘事長詩,塑造了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獨特性格的藝術形象。其思想內容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灶書《郭丁香》經過縣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后出版,全本分20個章節、共6000余行,被定名為“中國漢族社會民俗敘事長詩”。1985年,榮獲河南省首屆民間文學一等獎。2004年,根據灶書創作排演的灶戲《郭丁香•比家當》,參加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榮獲劇目“特殊貢獻獎”。2006年,灶戲《郭丁香出嫁》參加河南省縣區級文藝團戲劇大賽,榮獲劇目“銀獎”。2009年,榮獲河南省第五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等媒體紛紛采訪報道了灶書《郭丁香》,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了這一民間藝術瑰寶的獨特魅力。
縣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股股長吳曾明說 :“灶書《郭丁香》是我縣特有的民間曲藝演唱藝術,也是我國稀有的曲種之一,灶書《郭丁香》填補了漢族地區沒有民間敘事長詩的空白,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它作為固始名片,當之無愧,對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原標題:《名片固始》系列報道之五:灶書《郭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