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圖騰
【讀音】bái
【白姓起源】
1.出自羋(mǐ)姓。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生勝,字白公,世稱白公勝。其支孫以祖父字“白”為氏。
漢族白姓出自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后,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后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后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并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后,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
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其后人井伯奚在秦國受封于百里邑,因稱百里奚,生子孟明視(字孟明,名視)。盂明視生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字白乙,名丙)。白乙丙為秦國大夫,其支孫以王父字為氏。
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后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陜西白姓。
3.出自贏姓。春秋時秦文公有子名公子白,其支孫以“白”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