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我市把紅色旅游列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過實施紅色品牌戰略,完善機制,科學規劃,創新思路,強力推進,紅色旅游快速崛起,被全國紅辦列為紅色旅游發展情況直報點,并逐步成為全省紅色旅游格局中最耀眼部分。市旅游局、羅山縣旅游局先后榮獲“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先進集體”稱號。今年前9個月,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全市旅游接待132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9%和34.1%。
項目帶動,打造紅色旅游精品。我市先后實施70多個紅色旅游項目,建成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改造提升了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許世友將軍故里、金剛臺紅軍洞群、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等13個紅色景區(點),恢復重建了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雞公山武漢會戰指揮所等紅色旅游景區(點),形成以新縣、商城、羅山、光山為核心的大別山紅色豐碑旅游集群。
宣傳促進,打響紅色旅游品牌。我市到北京、鄭州、武漢等主要客源地推介,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市領導做客旅游衛視、中國網絡電視臺和新華網,全面推介紅色旅游。通過各類媒體持續廣泛宣傳,塑造了“蘇區首府”、“將軍故里”、“千里躍進”、“江淮抗戰”四大紅色旅游品牌,形成“千里躍進”、“將軍故鄉環游”、“紅軍長征”、“江淮抗戰”4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大別山紅色圣地游成為全省5條紅色旅游線路中最重要的一條。
文化引領,弘揚紅色文化經典。《紅色記憶》、《上將許世友》、《杜鵑花飛》等紅色影視作品感人至深;《一代名將許世友》、《大別山勁松》、《吳煥先下山》、《許世友探母》等劇本,使大別山革命精神家喻戶曉;《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紅色經典劇目經久不衰,“清風大別山”舞臺劇成為河南省重要廉政文化品牌。目前,全市有十多個紅色演出團體常年活躍在紅色舞臺上,紅色文化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區域聯合,創新紅色旅游發展模式。2007年,我市與鄂皖兩省大別山區域五市簽署紅色旅游合作協議,建立協作機制,每年召開一次協作年會,并把8月第一個周日定為“大別山紅色旅游日”,至今已舉辦五屆。2011年,受六市政府請求,國家旅游局委托中國社科院編制《大別山地區旅游總體規劃》。2012年,六市政府共同簽訂網絡營銷及電子商務合作協議,推動大別山紅色旅游一體化發展。
多元融合,增強紅色旅游綜合帶動力。隨著近年京港澳、滬陜、大廣高速公路和京廣高鐵、京九、寧西三條鐵路在境內穿過,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市紅色旅游景區通達性明顯增強。圍繞紅色旅游要素建設,全市重要紅色旅游區星級以上旅游酒店達15家,在建20多家;成規模農家樂集聚區4個,省級特色旅游示范村10個,農家樂500多家。目前,全市紅色旅游帶動直接就業人數1.5萬人,間接就業人數5萬人,紅色旅游政治經濟效益凸顯,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工程。(原標題:信陽紅色旅游“紅動”大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