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骨畫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將各種形態各異的魚骨,不做任何改變的情況下,粘貼于畫面上,依型入畫、依意組畫。即“遵其意,保其神韻;仿其型,保天然美;畫隨骨,不失特色”。整個畫面中,既能顯示魚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又可顯示被組合成的畫面所獨有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魚骨畫題材有花卉、動物、風景、昆蟲、人物、文字等。作品構圖巧妙、錯落有致、手法細膩、立體感強。如用鱗片繪制的梅花、葡萄;肋條骨繪制的蘭草;鰓邊條和脊梁骨繪制的竹子;魚下嘴骨及腦蓋骨繪制的菊花等等,都以其天然的白色和魚骨原貌的特異幽雅展現于畫面上,給人以形象生動逼真和天然奇特之美感。
制作魚骨畫,首先要從各種魚身上提取出一個個完整的魚骨件,再將這些骨件進行除油、防腐、增白、烘干等技術處理,方可作為做畫的材料。民間藝人僅從魚的頭部便可提取出40余對和30多個單件,共120余骨件。再加脊梁骨、肋骨、分水、漿水和尾骨等處,一條魚不分大小,一般都可細心提取出近200個完整的骨件。提取出的骨件要放入適量鹽或堿,經加溫除油,再用防腐劑浸泡,以防變色、變質或腐爛;然后進行清洗,用增白劑增白;最后是烘干。平日可放于陰涼通風處涼干,冬日可放于暖氣上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