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張君英覺察到上官子平有叛變的跡象。張君英與安道平(建國后曾任洛陽第一拖拉機廠副書記、河南省輕工廳副廳長)、陳冰之(建國后,歷任中共開封地委第一書記、河南省計委主任、河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等職)一道多次向有關領導匯報情況,但均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張君英除向上級匯報相關情況外,還積極做應變的準備。請求公安處發十幾支槍,組織動員了十幾位青年看押犯人,以防發生意外。他又找到八路軍洛陽情報處處長張自強(建國后曾任衛生部副部長),通報澠池縣的情況,并要求支援槍支,由于當時張自強手中無槍,準備次日給張君英送去,可就在當晚便發生了上官子平叛變的事件。
5 英勇犧牲 人民懷念
1945年5月26日晚,張君英在縣政府駐地上官莊村南場在給群眾開會,他說:“近來情況不正常,夜里如有槍響,你們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門。”散會后,張君英回到屋里,點上油燈,由一名警衛陪著辦公。此時,上官子平指揮獨立第七旅發動了叛變。他們包圍了縣政府駐地上官莊村,突襲了縣政府,張君英正在屋里辦公,他們對著窗子向屋里開槍,張君英和警衛在屋內開槍還擊,終因寡不敵眾,與警衛一起壯烈犧牲,年僅32歲。
次日凌晨,上官莊村的群眾萬分悲痛,對叛徒恨之入骨,他們自發地把犧牲同志的遺體成殮。據村中村民賀老講:“當時,上官莊村東邊有一條深溝,溝內半坡有個洞,群眾在那里放著7口喜棺,把張君英烈士的遺體成殮在其中一口喜棺中。次日早飯后,這些叛徒企圖毀尸滅跡,由于上官莊村群眾的掩護,終未得逞。”
這次由于上官子平的叛變,給我軍和根據地的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與破壞。事變首先從澠池縣開始,后來波及陜縣、洛寧二縣。由于地方勢力相繼暴動,土匪乘機搗亂,日偽軍四面進攻,一個多月時間,黨、政、軍干部被殘殺一百多人,抗日武裝損失兩千多人,豫西根據地二分區的工作遭到嚴重挫折。這次事變史稱“豫西事變”。
1950年春,澠池縣人民政府在縣城隆重召開追悼大會,將張君英烈士遺骨安葬于澠池縣烈士陵園,并樹墓碑紀念。
1972年春,張君英烈士的兒子張晉生與親人去上官莊村找到村民賀老,一同去瞻仰了該村東邊一條深溝中的古洞,并對澠池上官村的父老鄉親表示衷心地感謝!
2008年4月中共澠池縣委、澠池縣人民政府,考慮到1950年為張君英烈士立的墓碑已經50多年的風雨侵蝕,為了表達對烈士的敬仰與懷念,重新為張君英烈士立碑。
6 張家祠堂 申報文物
2008年11月6日,《鄭州晚報》刊登一則消息:“鄭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又有新發現,西郊發現張君英烈士家族祠堂 。”
據介紹,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鄭州西郊普查時,經當地群眾積極幫助,在趙溝鄉水牛張村發現了一座建于民國期間、保存完整的張氏祠堂,而且在其族譜上還發現張君英烈士的名字。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這一祠堂,將申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0多歲的張廣林老人指著家譜世系碑上的“華福”說:“這就是烈士張君英的名字,這里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張君英,新中國成立前張君英每次回家,大家都叫他華福。”王羨榮【原標題:曾在周口做地下工作的張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