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舒莊鄉,我們不能不去扶蘇寺行政村走一走,不僅僅是因為陽城故城遺址就在這個村的良田之下,還因為這里是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這里有秦始皇的兒子扶蘇的一座墓。
因為這些,扶蘇寺村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歷史面紗。站在扶蘇寺村頭,我們仿佛聽到了秦公子扶蘇自殺前的嘆息聲,聽到了英雄陳勝起義時的振臂一呼。
陳勝出生在這里
舒莊鄉退休干部史福良告訴我們,扶蘇寺行政村下轄扶蘇村、后陳村、小邵村和王纖莊4個自然村,陳勝就出生在后陳村。
在后陳村,我們看到了2009年豎立的陳勝塑像,該塑像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高4.5米,寬1.4米,由南陽的設計師和雕刻家花費近半年時間完成。
公元前209年,被征戍邊的貧苦農民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時,由于連綿的陰雨,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面臨被斬首的絕境。他們在陳勝和吳廣的領導下揭竿而起,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軍攻占陳縣(今淮陽)后,建立了“張楚”政權,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這次起義最后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深深撼動了秦王朝的統治根基。陳勝死后,被輾轉埋葬在永城市芒碭山。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這是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的第一句,也是讓很多歷史研究者爭論不休的一句話。
陽夏,是今天的周口市太康縣,這一點沒有爭議。但陽城在哪里?至今仍有爭議。一曰今河南登封,一曰今河南商水,一曰今河南方城,一曰今安徽宿縣。一個陳勝,4個故鄉。競爭相當激烈。
由于我國版圖行政區變遷幅度較大,一個地方,在不同的時期,甚至在同一個年代會有兩三個名稱,讓后人難以說清。根據古籍記載,方城、商水和登封古時都曾被稱為陽城。
不過,后世根據《陳涉世家》《太史公自序》《李斯列傳》《秦楚之際月表》等相關歷史典籍記載得出最可靠的結論:陳勝是當年的楚國人,現在的商水人。
陽城故城遺址深埋地下
我們在村子里沒有看到陽城故城遺址的殘垣斷壁,只在它的所在地看到了一片良田。史福良告訴我們:“遺址在地下。”
陽城在當地還有一個名稱叫扶蘇城,相傳是陳勝所筑。不過,1980年春天,原周口地區文物隊和商水縣文化館曾聯合對傳說中的扶蘇城遺址進行為期4個月的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的調查結果推翻了陳勝筑城一說,并推斷此城可能為秦時的陽城。
根據《商水縣戰國城址調查記》的描述,扶蘇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墻由夯土筑建。扶蘇城外城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內城坐落在外城北邊正中部,為邊長250米的正方形。考察結果證明,從城垣的疊壓關系看,夯土層打破的地層是戰國晚期的;土層上面壓有二層,下面一層是戰國末期的,上面一層是戰國末至秦代的。
《商水縣戰國城址調查記》中說:“從地望推測,此城有可能是秦時的陽城……陳勝起兵到敗亡的時間短暫,所謂‘涉筑此城’是不可信的。”
陽城故城遺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與史料和傳說一致,為研究陳勝起義及戰國時期的城池建筑和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同時,陳勝出生于商水也得到無可爭辯的證明。
扶蘇墓里無扶蘇
扶蘇寺行政村下轄的扶蘇村田間建有一座扶蘇墓。
扶蘇墓是一座圓形墓冢,直徑約5米,外砌水泥圍墻,墓冢前立有3米高的扶蘇墓碑。墓碑的南側,是一座高4米多的扶蘇塑像。
我們翻閱資料發現,陜西省綏德縣也有一座扶蘇墓。若從歷史角度來看,那里的扶蘇墓真實性更大一些。商水舒莊鄉的扶蘇墓,似乎連衣冠冢都談不上。但這里的扶蘇墓,也是很有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