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當年陳勝為了紀念扶蘇,曾在這里修建了扶蘇寺和扶蘇墓。如今,扶蘇寺已不見蹤跡,扶蘇墓保留至今。
陳勝為何會在自己的家鄉大張旗鼓地為秦始皇的兒子扶蘇修墓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陳勝起義時打的就是扶蘇的旗號,沒有了扶蘇,陳勝起義就師出無名,就是暴亂;沒有了扶蘇,陳勝起義就沒有了“理論基礎”。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加強統治,焚書坑儒,在咸陽坑殺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蘇憂慮。扶蘇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
按理說,秦始皇死后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扶蘇。但是在趙高和李斯的密謀下,秦始皇的另一個兒子胡亥繼承了皇位。扶蘇也因此被下詔賜死。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愿背禮,又因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戰爭,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見,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旋即自殺于上郡。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二世的繼位是不合法的。于是陳勝反秦便打出了扶蘇的旗號,使秦二世統治處于一個非法的境地。
旗號真有那么重要嗎?嬴政一統六國,自稱始皇帝,開創了空前的大帝國,在當時來說是名正言順的統治者。這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是天命所歸。如果要推翻一個法統上合法、道義上合乎天命的帝國,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借口,才能喚起被壓迫的老百姓敢于反抗、愿意反抗的意識。這個借口,陳勝依靠扶蘇之死找到了。
因此,陳勝在其故里修扶蘇墓、建扶蘇寺、設扶蘇城,增加了他和扶蘇之間的聯系,也為起義增加了更多的合法性。
已經自殺的扶蘇生前肯定想不到,自己沒有和兄弟兵戎相見,反而成全了別人起兵反秦,并最終導致秦帝國的短命。
第21站
商水縣舒莊鄉
舒莊鄉地處商水縣西南部,現轄21個行政村,3.6萬人,6萬畝耕地。這里交通便利,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名勝尤多。
萬畝良田
起舒莊
在舒莊鄉,我們除了解了一段歷史之外,也看到了舒莊鄉的強大發展潛力。
大塊大塊的平整田地、水泥鋪就的生產路、田間地頭的機井……在舒莊鄉我們看到的這一切都說明:舒莊鄉已開始在土地上大做文章。
舒莊鄉在土地上做的這篇文章是創建5萬畝高標準永久性良田。史福良告訴我們,從2011年10月開始,舒莊鄉黨委政府根據商水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按照“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要求全面開始了創建高標準永久性良田工作。
“5萬畝高標準永久性良田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史福良說,良田建設主要圍繞鄉里的蓮花池坡、黃窯坡、杜店坡3個大坡進行,按照每300畝地1個網格,主干道8米“一路兩溝四行樹”,生產路6米“一路一溝三行樹”,每150米1座橋,每50畝地1眼井,每1000畝地1個機電井臺區的標準,逐步實施、整體推進。
史福良介紹,目前,全鄉已建成水泥生產路57公里,修建640座橋、860眼機井,開挖溝渠68條,開挖土方118萬方,拆除路壩460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全鄉近7萬畝耕地遇到旱災時,5天就可普澆一遍;遇到澇災時,日降雨150毫米48小時可全部排除。”史福良介紹。
舒莊鄉高莊村61歲的王新民對我們說:“鄉里搞的這個事兒非常好,是我們老百姓的心愿。我家里的4畝多地今后肯定能年年增產。”□晚報記者 郭坤 杜欣 馬治衛/文 朱海龍/圖【原標題:扶蘇寺村話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