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藝人李玉和
□晚報記者 李巖 實習生 侯春桃/文 晚報記者 周甬/圖
懷著發揚光大祖先雜技藝術的夢想,這些孩子的師父、父親——李玉和10多年前從老家周口鹿邑外出謀生,但至今仍是居無定所,流浪江湖。作為周口 當地一家民間正規雜技團的團長,雖然他也想走正規化道路發展,但至今收效甚微。有關人士指出,周口作為國內唯一的市級雜技之鄉,卻有大量雜技團半演半乞, 傳統文化產業亟待保護。
在故鄉難以生存,他只能帶孩子們流浪江湖
夏季馬上到來,按照李玉和的安排,他們不久將回到鹿邑老家,讓孩子們學會更多的技藝。“我們一般3月回老家,到秋后9月間再出來演出。”他說,天太熱不適合演出,也只有在這個空當,他才可以找到葉落歸根的感覺。
“鹿邑那邊太窮,耍雜技的團也不少,但喜歡看雜技的人不多,像我們這樣的團根本沒人看,就是有人看也掙不到太多錢。”對自己在家鄉遇到的窘況,李玉和無可奈何。
據他介紹,在鹿邑縣當地,像他這樣主要由自己親人組成的雜技團數量很多,水平也并不比大雜技團低,但卻難以生存,不少都選擇了外出流浪,靠賣藝乞討為生。
“跑江湖畢竟不是個長法,可是形勢就是這樣,也沒有辦法,過一天是一天吧。”李玉和說,他現在最擔心的有兩點,一是他年事漸高,唯恐孩子們學不好絕活,讓祖先的絕活失傳;再就是孩子們漸漸長大,但還沒有一個穩定的家,也沒有穩定的收入,讓他十分焦慮。
辦過幾次演出,可歷經磨難沒有一次成功
李玉和提供的一張“營業性演出許可證”顯示,他目前仍是周口市小科班雜技團(原名鹿邑縣鄭家集鄉孫莊雜技團)的團長、法定代表人。該證上蓋著“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演出管理專用章”,發證日期為2006年10月30日,證號為豫演PB200629。
據李玉和介紹,因為以前搬家過程中將部分證件丟失,這張演出證是他去年回老家時特意辦理的,準備以后辦正規演出時使用,但至今已經快半年了,還沒動用過一次。
李玉和說,外出流浪近20年來,他吃盡了苦頭,飽嘗了人間辛酸,也在上海、杭州等地試辦過幾次正規的演出,但要么票不好賣,要么遭人擠兌,要么被人破壞,加上資金困難,這些正規演出沒有一次成功。
“想正規,可是正規不起啊”
記者問及是否可以考慮與鄭州的眾多公園等游藝場所合作,由對方提供場地,讓他們搭臺表演時,李玉和十分感興趣。不過,片刻后,他又皺著眉頭說:“俺兩口子都沒啥文化,大字不識一個,也不會跟人家講,孩兒們剛給我買的這個手機,就是為聯系業務用的,我只會接,不會打,也沒錢做廣告,人太笨了呀!”
王小經說,他們此前獲知,跟他們一道從老家外出打拼的其他雜技團有的走上了“打廣告,搞有償演出”的路子,讓他們眼前一亮。可他們現實的困難是,連在媒體打廣告的錢都出不起,根本沒人跟他們聯系,更別提有償演出了。
“想正規,可是正規不起啊!”說起自己這家民間雜技團前途,李玉和夫婦兩人感到十分迷茫,惋惜不已。
■背景
一個雜技之鄉的諸多輝煌
據了解,周口市是我國雜技藝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志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雖經時代變遷,但雜技藝術在周口大地歷久不衰。濃厚的雜技藝術氛圍,也催生了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鄉。
2004年10月21日,國內目前唯一的市級“中國雜技之鄉”稱號,就由中國雜技家協會授予了周口市。周口市人民政府網站2006年12月的統 計資料顯示,全市已有各類專業雜技團150多個,從業人員7000余人;有各類業余雜技團和雜技班近700個,從業人員1.4萬余人。
此外,在中國雜技家協會認定的全國十大民營雜技團中,周口就占了3個。周口雜技也創造了4項全國第一:民間雜技隊伍數量全國第一、優秀雜技人才數量全國第一、創辦民營雜技學校的規模全國第一、太昊陵廟會的雜技演出規模全國第一。
■反思
民間雜技團困境折射文化保護軟肋
與這些成績相對應的是,不少社會有識之士表示了擔憂。
市民王春生祖籍周口鄲城,在省文化系統工作多年,一直關注著家鄉雜技藝術的發展。就李玉和率團街頭乞討一事,他說,民間雜技團體是周口雜技產業 的重要支撐,但現在基本上都走出了家門,活躍在東南沿海甚至國外“淘金”。因資金、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不少團體舉步維艱,瀕臨解散,這一問題應當引 起周口及我省相關部門的重視與反思。
“總體發展狀況可喜絕不代表著就沒有問題。”省雜技家協會一名負責人受訪時也表示,類似李玉和這樣的民間雜技傳人雖珍存有不少雜技絕活,但卻難以生存的現狀,折射出了我省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的一些“軟肋”問題,亟待解決。(原標題:雜技之鄉河南周口市藝人大多帶孩子半演半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