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軍偉(左)在吹嗩吶
本報記者 巴富強 通訊員 金月全 文/圖
今年2月27日,當省文化部門在全省文化工作會議上,宣布扶溝縣呂潭鄉當選我省第 一批“河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時,銷聲匿跡多年的扶溝縣呂潭鄉的嗩吶又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在驚嘆聲和質疑的目光中,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 遺”),呂潭鄉的嗩吶也和其他“非遺”們一樣,在起源、發展、壯大、鼎盛到衰落的過程中,伴隨著老藝人的去世和后繼乏人,也已走到了瀕危邊緣。面對這些 “非遺”處境,我們該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記者和扶溝縣文化館館長馬金鴿一行,在 扶溝縣呂潭鄉齊村行政村見到了正在吹嗩吶的杜東坡。杜東坡身穿西裝,腳上穿一雙粘著泥土的皮鞋,中等身材,短發,黑黑的面孔,說話快而不失幽默。給人的第 一印象是:他是一個“跑過江湖”、見過世面的農村生意人。他安排他的弟子——兒子杜軍偉為在場的人們吹了一段嗩吶。
已近天命之年的杜東坡,回憶起自己的嗩吶藝術生涯,頗為感慨。
高考失敗,棄文從嗩吶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杜東坡高中畢業,但沒有考上大學。后來,情緒低落的杜東坡在別人的介紹下,來到呂潭鄉門朝東行政村拜齊德山 (已去世16年)為師,學習吹嗩吶。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是一種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底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上端裝有 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的民間樂器。杜東坡學習吹嗩吶期間,齊德山經常帶著他走南闖北,加之他平時比較愛鉆研,3年后,杜東坡抱藝而歸。回家后, 他收了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做徒弟,教他們學習吹嗩吶。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杜東坡一家4口和同鄉的其他嗩吶手搭班,開始了賣藝生涯。從此,嗩吶成了杜東坡生 命中的一部分,杜東坡也成了嗩吶活的靈魂。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杜東坡帶著他的嗩吶班子,參加了在焦作沁陽舉辦的河南省首屆嗩吶藝術 節,一舉奪得一等獎,并被授予“嗩吶狀元”稱號。2006年元宵節期間,杜東坡帶領的嗩吶隊在周口市嗩吶藝術表演上,摘奪了“嗩吶狀元”的桂冠。今年元宵 節期間,在周口市區五一勞動廣場舉行的大型嗩吶藝術表演上,杜東坡代表扶溝縣參賽,第二次摘奪了“嗩吶狀元”的桂冠。
呂潭嗩吶的前世
和杜東坡的談話中,我們得知位于扶溝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呂潭鄉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杜樓、門朝東和陳莊行政村以及境內的扶溝縣第一職業中專的嗩吶均遠近聞名。
據1986年出版的《扶溝縣文化志》刊載:“清朝康熙四年,監察御史杜子昂從外地引進張、王、周三始嗩吶班……解放初,扶溝城鄉嗩吶世家有包屯董橋沈家 嗩吶、呂潭門朝東齊家、固城鴨崗店龐家……”這里記載的“呂潭門朝東齊家”就是指杜東坡的師傅齊德山等人經營的嗩吶班。從藝30多年的杜東坡談起呂潭嗩吶 的歷史和淵源,也知之不多。
呂潭嗩吶的產生及其歷史發展和傳承脈跡,由于祖輩沒有留下過多的文字記載,至今仍無法整理成章。在民間,一代代藝人通過手把手傳授技藝,將嗩吶這一“口技絕活”傳承到了今天。在杜東坡等人的記憶里,嗩吶就是祖輩世代相傳下來的信物和見證。
杜東坡說,1990年前后,扶溝縣境內大約有10班人馬長期從事嗩吶生意,僅呂潭鄉就有5個班子,70多人。這70多人中,多數技藝一般。后來,先后有3個班子解散,只剩下齊德山等3人組成的班子。
1975年前后,勤奮學習、刻苦努力的齊德山和他的父親、叔叔等人終將呂潭門朝東齊家嗩吶品牌創立起來,并和包屯鎮董橋沈家嗩吶一道被載入《扶溝縣文化志》。
后來,上了年紀的齊德山擔心手藝失傳,開始招收弟子。杜東坡被齊德山收歸門下后,勤學好問,并不時被師傅帶出去走南闖北。
呂潭嗩吶的今生
1980年前后,呂潭鄉的嗩吶藝術達到頂峰。當時估計有300多人在從事嗩吶這一行當。但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很多嗩吶手認為吹嗩吶辛苦且不掙錢, 于是紛紛改行。當記者問起呂潭嗩吶的現狀時,杜東坡一臉無奈。他說,現在,很多科班出身的嗩吶手都不愿意玩嗩吶了。目前,在門朝東村和陳莊村一帶,吹嗩吶 的藝人在逐年減少。
據了解,目前,呂潭鄉只有五六十人在從事嗩吶生意。“這個數字估計每年還在減少”,隨行的扶溝縣文化館館長馬金鴿憂慮地說。
目前,受市場經濟影響,嗩吶藝人逐年減少,嗩吶也漸漸遠離人們。“掙錢少,又辛苦,誰還會這么賣力地干下去呢?”杜東坡平靜地說。如今,隨著娛樂市場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嗩吶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呂潭嗩吶的前途
據了解,呂潭嗩吶藝術多數局限于農村市場,由于掙錢不多,很多嗩吶手已紛紛改行。
該縣文化館負責人馬金鴿對此也很擔心。他說,呂潭嗩吶的現狀是“信念和現實交織,希望與憂慮同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在是任重而道遠。
馬金鴿說:“作為主管部門,我們也想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希望在若干年后,后人還能看到和聽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與原生態的響聲, 可管理上確實有難度。”起初,他們試圖通過嗩吶、秧歌、舞獅等民間藝術協會來管理這些“草臺班子”,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他們發現很多弊端。由于這些民 間藝術大都是家族式單打獨斗,且流動性大,管理起來很困難。
近日,針對目前民間藝術的現狀,扶溝縣有關部門已在全縣范圍內收集、統計非 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登記造冊,并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資金支持。同時,他們通過鼓勵兒女師從父母,繼續從事民間藝術表演,鼓勵老輩藝人廣收學員和建立嗩吶 藝術學校等措施,挽救那些瀕臨絕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嗩吶之鄉后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