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淮陽游覽觀光的旅游者,在拜謁了太昊伏羲陵之后,不少人還會興致勃勃地參觀游覽淮陽的地下迷宮——東漢陳頃王劉崇墓。
這座古墓博物館位于淮陽城北1.5公里處,是河南省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東漢磚石墓,也是全國罕見的漢代大墓。大墓的主室停放著石棺,身高兩米的墓主人身著玉衣,口含明珠,在這里安臥了1800多年。
據《中國通史》記載,劉邦做了皇帝,為了鞏固政權,統一全國,數年間消滅了異性王,盡管韓信叫冤:“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但是,豈能擋住要求統一、反對割據的歷史潮流?在削藩的同時,劉邦陸續封自己的兒子劉肥為齊王,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恒為代王,劉友為淮陽王。公元前196年,改淮陽郡置淮陽國,劉友為前后漢第一個淮陽王。之后,又陸續有15個皇子皇孫被封到淮陽為淮陽王或陳王。西漢到淮陽王劉玄更始二年結束。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東漢承襲西漢舊制,也把皇子封到諸侯國為王。劉秀在位34年,他的四子劉莊于公元58年繼皇位,是為漢明帝。公元88年,淮陽國復改為陳國,轄16縣。劉莊的四兒子劉羨被封到陳國為陳敬王。后劉羨的兒子劉崇初封安壽亭侯,于公元120年改封為陳王,公元125年,劉崇死在陳國,謚頃,是為陳頃王。
據考古發掘報告,陳頃王劉崇墓是一座磚石墓,長方形。南北為18.2米,東西28.3米,占地面積515平方米。共有主室、前后室、左右室12個,回廊上的小室7個,回廊、墓道、甬道回旋其中,墓門向東。
該墓的要害部位如墓門、停放棺材的后室均用青石構砌。后室的石門、門楣都有減地淺浮雕畫像。其余部位都因建筑需要,由16種特別煉制的不同形狀、不同花紋的青磚砌成。有些墓磚上戳印有“安君壽壁”四字。墓頂大都弧券,僅有回廊上的兩個小室采用了穹隆頂砌法。整個墓室、回廊的構筑均顯得十分堅固、穩重、對稱、嚴謹、美觀。
陳頃王劉崇墓早年多次被盜,但從余存的部分文物也可窺視出該墓的歷史價值。
從墓中出土銀鏤玉衣一件,連綴玉衣的銀線已被蝕斷,1800多塊玉片散落其間。玉衣是漢代皇帝或皇親貴族死后穿的殄服。玉衣全部用不同型號的玉片制成。在我國封建社會,由于階級地位、等級的差別,玉片分別用金絲、銀絲和銅絲編綴。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死后使用銀縷玉衣……劉崇為諸侯王,禮應使用銀縷玉衣。
該墓中還出土一件珍貴、奇巧的“畫像三層石倉樓”。考古資料顯示,過去出土的倉樓以陶倉樓居多,而石倉樓實屬罕見。這座石倉樓分為三層,四阿式頂,中層前有倉門,門下有平臺,臺兩側有樓梯,下層為倉房。更為珍貴的是,樓的四壁有多幅淺浮雕畫像,分別刻畫著人物和馬、牛、羊等動物圖案。其中一匹馬,昂首翹尾,四蹄騰空,頗有獨來獨往之勢。此外,還出土了一批石雕和玉雕。石雕如石扶幾、石俑、石虎座、石獅座、石龜、石豬、石雞等。玉雕有玉豬、玉美人。這個玉美人看來是個舞女,高5厘米,頭梳雙髻,長袖曼舒,長裙旋動,作翩翩起舞狀。石雕中有一件辟邪座燈特別引人注目。這件雕塑別剔透玲瓏,造型獨特。上部為盤,下以十字形斗拱承托,中有圓柱,底為辟邪座。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好像一頭長了翅膀的獅子。這頭怪獸,頭生雙角,體態驃悍,怒目裂眥,張牙舞爪。
考古專家在考察了這座漢墓之后說:陳頃王劉崇墓要比北京定陵早近1500年,比洛陽發掘的古墓群要大幾倍到幾十倍。作者:樊奇峰【原標題:陳楚歷史:地下迷宮——劉崇墓】
(樊奇峰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國書畫院一級美術師。歷任中共淮陽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宣傳部副部長等職。從16歲至今發表作品2000多篇(首),40多篇(部)獲獎,10多篇(部)被譯成外文。著書4本,編輯出版9本。寫作并由國內外播出電視文學本28個。)